读曾国藩日记一百三十八【736】2024-3-17
原文
〇〇陈品南,老三营湘旗旗长。挺拔,有静气。二十九岁。铜钱湾住。副将衔。
〇喻科癸,平江亲兵百长。年二十四岁。满面堆笑,可爱,矮而精明,略似陈安南。
由硝石分路过渡,走新城县,至新口合路。
硝石十五里,界牌前十五里,八都铺店廿余家,三、五、八日墟场,可扎营。有墟场联局。八里,白石头十二里,十里山村屋百余家,十里,新城县五里,五里亭可扎营,十里,熊家塘五里,荷花庄五里,黄竹源五里,白沙十里,新口。
又附记
十九黎得胜,果营奇胜军营官。五年冬回楚,六年援江,旋归周凤山统。目动言肆。
十九〇〇文恒久,四都高冲人。三年九月入王营,岳州城内救出。辅卿之侄。有静气,有良心。二旗旗官。父没,母今年没。
十九△黎以成,宁乡人。四年,鲁家坝入营。神昏。
二十莫有升,长沙人,年二十九岁。南勇刘培元营内哨官。眼圆人滑。随濬川出投效。有妻无子,无兄弟。
咸丰八年(1858)九月十八日
鉴陈品南等六人
今天,曾氏在日记中记录了六个人的情况。
陈品南,老三营湘旗旗长。身材挺拔,有安静之气。二十九岁。住铜钱湾。正二品副将衔。在陈品南的名字上方,曾氏画了两个圆形符号,这说明他很看重陈。看重陈什么呢?依笔者(唐浩明先生)之见,曾氏看重的是陈的“有静气”。曾氏早起在翰林院修身养性时,为自己制定十三门课程,其中列在第二位的便是“静坐”,并具体注明:“每日不拘何时,静坐一会,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同时又作《主静箴》来时时警告自己:“斋宿日观,天鸡一鸣。万籁俱息,但闻钟声。后有毒蛇,前有猛虎。神定不摄,谁敢余侮?岂伊避人,日对三军。我虑则一,彼纷不纷。驰骛半生,曾不自主。今其老矣,殆扰扰以终古?”在曾氏看来,“静”是很重要的品性,“有静气”的人可以成大事。二十九岁的陈品南已拥有副将衔,也证明他不一般,故曾氏在他的名字上方画上两个圆圈。
喻科癸,平江营亲兵百长,二十四岁,见人满面堆笑,显得可爱,个子矮,头脑精明,略像陈安南。曾氏在喻科癸的名字上方画了一个圆圈,对此人印象好的原因应出于“可爱”与“精明”。
黎得胜,果字营奇胜军营官。咸丰五年冬回湖南,咸丰六年出援江西,不久归周风山统带。眼珠子多转动,言语放肆。黎得胜的上方未见标记。“目动言肆”的评语,在曾氏的语境中属不良的。黎应未入曾氏法眼。
文恒久,湘乡县第四都高冲人。咸丰三年九月进入王錱军营,岳州城战役时从城内被救出。文辅卿的侄子。有静气,有良心。现为二旗旗长。父亲去世,母亲也于今年去世。曾氏对文恒久特别看重,在他的名字上方画个了两个圆圈,显然看重的是文的“有静气,有良心”。曾氏识人,以德为纲,“静气”与“良心”,都是他推崇的德性。一个厮杀于战场上的军官能同时具有这两种品性,这是曾氏所十分看好的。
黎以成,宁乡人,咸丰四年在鲁家坝入军营。精神昏浊。“神昏”者自然不是做事之人,所以曾氏为他画了一个三角形。
莫有升,长沙人,二十九岁。湘南刘培元军营里的哨官。眼睛圆,人油滑。随同萧濬川出来投军。家中有妻,没有儿子,亦无兄弟。在“巧”与“拙”之间,曾氏选择拙。在“官气”与“村气”之间,曾氏宁愿选择村气。在为军营挑选官勇时,他宁愿勇未打过仗的书生,而不用绿营将领,他中意于世代务农的村夫而摒弃城市里的游民。一个“滑”字,足可以使得曾氏不喜欢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