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就读过这本书,记得当时看完真有一种想扔东西的冲动。(然而未果。)这次去新昌上课,玉印老师又再次在课上提到断舍离,说明了断舍离在导图思维的重要性,于是,我又拿起了这本书,重新去理解断舍离的深刻内涵。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这一点必须铭刻在心。
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很重要,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可以说,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断”和“舍”都需要doing,也就是行动,action。不断重复doing之后,就能抵达感觉的世界,也就是达到being的状态。行动是与思考同时进行的,可从思考的状态转移到感觉的状态,扔掉家里的一件垃圾,这个简单的动作就能磨砺你的内在的感应力和智慧。
自己与物品的关系:物品要用才有价值。物品在此时、当下,应该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断舍离的目标,就是让整个社会上的物品都能各得其所。
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掉进折扣的陷阱,完全忘记了“东西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品味”。
只有有了自在自由的空间,才能够拥有审美空间。
多关注因为不扔东西而造成的损失,使整理变成一件愉快的事。
先不要去管别人,高高兴兴地收拾自己的东西。(先从自己的办公桌开始吧)
勤做练习,做到知行合一,扔掉多余的信息,尽早从头脑的“便秘”中解脱出来。(这一点可以算是导图思维,我们在绘制导图的时候也是在不断抛弃多余修饰的信息,来直抵问题核心。)
要记住,能够让“总有一天”、“迟早”付诸实现的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实的自己的镜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实的自己。
减少物品= 只要能彻底地收拾,就根本不需要整理、收纳了。
实践过程中只集中于一点,把它搞完美,以此提高动机。
一切从扔东西开始,扔的时候要说“对不起”和“谢谢”,把东西送给别人时,要说“请收下”,不能说“给你”。(抱有感恩之心)
不断地重复三分法,可以避免整理物品时所造成的混乱。(下面的图完全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来表现了。)
断舍离并非提倡清简的生活,物品既是自身的投影,又棒又新鲜就是最重要的。
我们的直觉可以分成阴性直觉和阳性直觉两种,简单来说,阴性直觉就是异样感。其实没必要消除这种异样感,如果能够意识到让自己感到异样的原因,因此而卸下包袱,或是对此有所领悟,那么久不会徒增多余的压力了。把“啊,好碍事”这种异样感否定掉的思维方式,就像是清除掉附着在直觉这根管道上铁锈一样。因为直觉原本已经告诉我们“应该消除掉”的存在了,所以只有在除掉那个“碍事”的东西的时候,”这个应该买“这种阳性直觉才会像灵光乍现般来到你的身边。如果有东西让你感到碍事,即使只是一瞬之间觉得碍事,也要在发现的当时就把它们一一击破。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
在断舍离的过程中,“更加看不见的世界”,也可以叫它神的领域,或是叫它未知的伟大,或是叫它集体无意识会跑来支援自己,从而影响到看得见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