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双减”政策重磅出台,从“全面压减作业总量”“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提出了强有力的政策要求。
今年4月,义务教育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和16个学科课程标准与大家正式见面。新课标,真正从学科课程层面,全面贯彻落实了“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这一原则。每个学科课程,根据课程性质、内容等不同,具体提炼了学科的核心素养,使学科课程的目标任务、教学方式、评价办法、学业标准,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使课程实施更加聚焦和高效。
新课标的实施,要求学校教学管理必须关注“核心素养”这一中心,增强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因此,对学校教学管理而言,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创新作业管理方式,就成为顺应新课标的重要一环。
根据“双减”和“新课标”精神,以作业管理为突破口,创新管理形式,成立“作业监测中心”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创新作业管理形式,提升作业管理质量,学校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完善管理流程,专门设立“学校作业监测中心”。学校的作业管理分为“作业设计——作业布置——作业完成——作业评价——作业反馈”五个管理闭环。
学校成立作业管理领导小组和学生作业监测中心,对学生作业的五个环节实施闭环监测、随时调控,确保学生作业科学高效,不增加学生负担。
02选拔作业观察员,实现评价主体多元作业布置、监督、评价的主体单一,是学校传统作业管理的弊端。传统作业管理过分依赖教师,作业的数量、难度、过程监督、多元评价难以实现,脱离学生的实际,极易造成学生对作业的厌恶、作业质量低下的不利局面。
因此,学校积极将学生、家长引入作业管理全流程,既激发了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又实现作业管理主体多元,保证作业效果。学校从1-6年级选拔六名教师、六名家长、六名学生代表作为作业观察员。作业观察员参与到作业管理的五个闭环,深入学校各班级,征求学生作业意见,挖掘特色作业资源,实现作业分层布置,加强学生作业过程监督、扩宽学生作业反馈面,真正从全流程保证作业管理实现最佳效果。
03开展主题教研,深挖作业育人潜能由于长期以来教师对作业的传统观念,作业布置存在极大的随意性、强制性,使作业的趣味性、育人性都大大降低。
因此,充分利用学校年级教研组的作用,开展深入的“作业管理”“作业设计”“作业育人价值”等主题教研,既能大大提升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又能克服作业随意性、无规划的弊端,使作业在“教学评”中的作用最大化。先后开展“双减”意见、新课标精神学习,“作业设计”主题教研,教师作业设计大赛,优秀作业展评等主题研讨十余次,全体教师围绕“作业设计——作业布置——作业完成——作业评价——作业反馈”五个环节,开展深入而又务实的主题教研,活动既有理念支撑,又有实践讨论,最大限度挖掘了作业的育人潜能。
04创新作业形式,注重实践与综合新课标为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提出要注重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提倡实践性、跨学科类的作业。创新作业形式,是保证课程实践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关键。
因此,学校在传统书面作业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创新。学校根据地区、师生和学科特点,打破传统作业重数量轻质量、重记忆轻运用、重知识轻实践的弊端,从原来单纯的“课后作业”,开发出课前、课中、课后作业,单元、课时、知识点作业,知识性、主题式、实践性、跨学科作业等多维度、多形式的作业形式,兼具实践性和综合性。如语文学科安排了“生活中认字”“找错别字”“写生活随笔”“开展主题阅读”“写研究报告”等作业形式;数学学科则开发出“做数学手工”“写数学日记”“制作数学教具”“超市购物”等作业形式,广受学生喜欢。
新课标背景下,学校教学管理必须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注重传承与创新,以教研教改为抓手,着眼教学管理中的“小切口”,方能实现教学管理的“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