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研修班第二期阅读内容于今晚结束,回头认真阅读了伙伴们分享的文章,受到很多的启发与激励,于是再做一次整理。
一、重建学生假期生活研究意义
近年来,随着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不断深入、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提出,原本属于教育“外围”的假期开始引发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在终身教育视野下,有研究者强调教育应当关注人发展的全面性、连续性以及个人与社会生活的综合。而假期可以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局限,使教育扩展到人之生活的整个空间,有着终身教育的内涵。有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假期不仅是学校生活的延续,更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将学校教育、家庭生活与社区生活综合融通的发展资源,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时段。〔1〕
假期是一个开放的时空。由于学生来自各个不同的省市,所以假期能体验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加强学生与班级、学校、社区、国家之间的文化沟通,形成有层次、有特色的生活导向。假期还是一个特殊的时空,它能够建立起上学期与下学期生活的联系,推动学校教育节律的整体形成与优化。通过活动,促成家庭、学校、社区的合作,推动社会教育力的提升。汇聚更多的育人资源,有助于打开学生的视野,形成多方合作的育人合力。互联网+教育获得较快发展,使网络和现实之间实现经验转换,推动实践质量与学生自我教育及群体发展的共同提升;促进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建立,充分调动家庭成员的多方资源,努力实现家庭成员的多向互动;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努力,在参与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共同成长。〔2〕
二、核心概念与价值取向
1.核心概念:第四教育世界、“综合创生”
华东师大李家成教授针对寒暑假的研究,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间的“缝隙”角度探讨寒暑假研究的生态性意义,从人的生命全程视角认识寒暑假的独特价值,从个体的生命史意义这一视角探讨“教育”与人的生命的关系,认为寒暑假期间的教育,可以定义为“第四教育世界”。
第四教育世界:第一教育世界”是孩子降生以后就身处其中的家庭教育;“第二教育世界”是孩子随家人、或有一定行动能力之后自己所进入的社区教育;“第三教育世界”则是以学校教育为代表;“第四教育世界”是前三个世界继续“纠缠”的地方,典型存在于寒暑假生活中。
“综合创生”:“以家庭作业为研究本体,整合学生各类学习的时空、学科领域内容、生活资源等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情境需求,不断生成学生所需完成的、样态丰富的学习任务,促成教育工作的高度融通及学生综合整体的生命发展。”[3]
2.价值取向:身份与角色解读
(1)假期学生身份确立 假期教育孩子的身份发生了改变,成为“放假的孩子”、“家庭一员”、“社区、社会、自然世界的一员”、“学校的一员”、“自己成长的主人”。
(2)假期学生角色解读 与这样的身份对应孩子应该是“会休息的放假人”、“会承担的家庭人”、“会融入的社区人”“会玩中学的孩子”、“会胜任多种角色的自己发展的主人”。
三、变革假期作业的基础
随着终身教育不断深入人心,学生在假期的学习和成长问题也逐渐受到专家学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的的关注。在假前开展问题分析和整体策划,是变革寒假的重要构成。大部分学生假期生活的被安排,生活内容的单一无序(寒假作业、补习班、游玩、看电视、玩电脑、走亲戚),假期作业的消极评价,教师、家长缺乏对假期的关注,假期成为割裂学生学习、发展、生活的存在。〔4〕学校缺乏对学生假期生活的正确引导与设计,不同学生之间假期生活差异巨大。国内外均有研究指出:假期生活的质量对孩子的学习、成长等方面有较大的影响。研究还表明,不同阶层的孩子由于安排假期生活方式的不同,致使其在假期结束后学业水平差距进一步增大。因此,在追求教育公平、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背景下,对学生假期生活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5〕
四、假期作业变革促成的人的发展
假期教育研究,革新了传统的寒假作业,突破了原有的学校教育空间,一一种“全面”“全程”“全人”的方式促成了学生、家长、教师的发展。
1.学生发展寒假生活的自主性、多样性、创造性使得学生的综合发展成为可能。比如利用买年货这一特殊事件,让学生经历制定方案、实地购买的全过程,发展了学的财经素养。引导学生了解春节文化、参与春节家务劳动、学习春节礼仪、制作春节手工艺品,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文化底蕴,这学生建立“ 文化自信 ” 有重要意义。
(1)在策划活动中,发展了学生的思考力
活动策划能力是学生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策划活动时,学生对资源、人员、时间、地理位置等都要做细致的思考,周密的安排。对平时的实践活动而言,学生的实践空间在班级内,但假期的发展走向是与校外的人交往在校外人共事,在内涵上不同于之前班级和学校内部的活动,因此内涵着较大的挑战性。对于学生来说,方案的形成意味着同学间交流、对话,意味着分工、妥协与转化,也意味着对活动目标的性质的理解,因此,具有较为丰富的育人价值。
就学生思维而言,比较突出的是思维的有机性得到锻炼与体现,这体现在活动中的分组和具体活动方案的形成中——学生需要综合考虑本次活动所涉及的相关主体、事物,根据活动需要而形成相关组织,根据活动具体情况制定整体的活动方案,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思维品质的培养资源就在其中了。
(2)学生活动过程中综合素养的提升
策划发生在活动开展之前或初期,尽管已经意识到活动的复杂性,但依然难以保证活动的活动的顺利进行。相关活动的开展过程总会出现环节、人员、资源等各种变数,形成各类动态生成性资源。
在具体的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得到的锻炼与成长是多方面的。学生经历了活动的具体过程,感受到活动中需要与人进行大胆交往,知道活动的进行不是一个完全依照预期而展开的过程,而需要不断面对生成而出的问题,因此需要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建立了自信,获得了成就感。学生在这个活动过程中进一步策划、调整、组织、交往,通过言语、行动、符号等开展对话,将自我力量呈现出来,并且最终实现了“成事”。
2.家长的发展 重建寒假活动与一般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不一样,重点在于学生与家长成了主体,通过老师的指导、家长的引领,带动孩子的成长。教师仅仅作为讨论与交流的参与者,家长的角色从单一聆听者变成肩负组织、策划、主持等多项任务的领导者,角色的变化直接改变了家长的教育参与状态。在参与过程中家长可以更为自在地与教师沟通,这加深了家长们对学校和教师的理解与认同感,初步形成了家校合作的观念。对于家长而言,首先是信息素养得到明显提升,包括判断、获取、评价和利用的能力。其次是家教实践操作能力有了提高。
3.教师发展 教师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学生立场的清晰。以往多体现成人意志的寒假作业开始变为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期待,并以此为起点进行项目变革。过程中学生自主选择、自由组合、自我策划、自主实施,教师由控制者、主导者转变为参与者、引导者,这使教师体会到学生自主发展的愿望和能力,。寒假实践活动要求班主任保持对关系价值的敏感性且要提高自身的团队建设能力,以整合各学科教师、家长、社区的力量,合作推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网络数据平台、数据分析软件)收集、处理、分析信息,建设“ 微学习 ”“ 微社群 ” 等网络交流平台,利用新媒体重新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与家校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的领导力,教师的素养都获得了发展。
五、“互联网+”的假期教育内涵(以下内容的整理来自董雪梅老师的简书)
“互联网+”的假期教育研究从现实问题出发,以直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推动假期生活的实践变革。在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思考,做一些对“互联网+教育”的理解与诠释。
1.“互联网+教育”,教育资源从封闭走向开放
以前,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校园、图书馆、实验室这些相对独立的物理空间中。“互联网+教育”,就意味着互联网成为学校、家庭、社会等资源共享的一个平台,整个教育的时空被放大了。特别是社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引入,更使学生的暑假生活可以突破时空的界限。
2.“互联网+教育”,学习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
我们不能因为孩子无节制上网、忘形于游戏而让他和网络化时代绝缘。家长和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发教育资源,创造“家庭—学校—社区”三力并驱,综合融通式的学习和对话空间,形成新的教育形态。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汲取信息、习得技能、分享资源。既然我们有终身学习的必要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就应该把“互联网+教育”的功能充分挖掘出来,以提升学生暑假生活的质量。
3.“互联网+教育”,教育模式从单向走向多维
在“互联网+”时代,无“网”不胜。“互联网+”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目前主要有以下一些模式的探索:一是“互联网+教育内容”;二是“互联网+教育体验”;三是“互联网+教育管理”;四是“互联网+教育评价”。很多学生在寒假暑假,通过网络课程进行学习。可见,“互联网+”给教育变革带来了多种可能,它突破了教育传统模式单向传输的特点,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给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五、由科研专家、学校领导、在校研究生创生并引领的寒暑假生活变革的意义何在?(以下内容的整理来自董雪梅老师的简书)
李家成教授与顾慧芬老师曾在《论学生寒假生活的重建》中提到,寒假是一个亟需探寻的实践变革问题,也蕴含着丰富的理论研究资源。学生以往的寒假并没有一个具体的计划,这样的寒假生活又与学生放假前、放假后的校园生活呈现一种完全割裂的状态,假期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因此,以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以往学生毫无规划、盲目度过的寒假生活,基于学生立场,重建学生寒假生活,通过家校合作,以实现“放假前、放假时、放假后”教育的延续性,教育的群体性及个性化发展。
“互联网+家校合作”在暑假生活重建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正如该项目研究中提到:实践变革之前,“互联网+家校合作”仅仅停留在“通报”“告知”层面,还没形成真正的合作关系;合作内容单一,以学习成绩为主;对家校合作的目的和育人价值认识模糊。随着实践变革的深入,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交流平台的开放性、资源整合的便捷性、多方成长的可视性……这一切正在发生。
参考文献
〔1〕吕珂漪. 李家成.填补教育的缝隙:“你好,寒假”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全国论坛综述[J]. 班主任之友,2017, 06:4.
〔2〕來源:简书 作者董雪梅
〔3〕龙虎塘实验小学.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研究,2018,02-02
〔4〕吕珂漪. 李家成.填补教育的缝隙:“你好,寒假”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全国论坛综述[J]. 班主任之友,2017, 06:4.
〔5〕杨小微.李家成.中国班主任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55
$�[L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