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都在上“过山车”,由于学校功能室比较少,没有办法两节科学课都在功能室里面上,因此我设计了一节课在教室里面上,另一节课在功能室里面上。
第一节课,我先出示了过山车的图片,让孩子们讨论过山车有哪些特点?然后,我就让孩子们自己设计过山车了,先是小组内讨论一下“过山车”的坡度怎么设计?轨道怎么设计?然后我没有请小朋友们汇报,接着我出示了实验的材料,基于实验材料如何改进自己的设计?小组内再次讨论,讨论结束后将设计图画在科学活动手册上,这里强调画俯视图。建议老师们可以每节课展示一个已经搭建成功的过山车,孩子们兴趣真的十分浓厚。由于实验材料只有12套,因此我只有个别班级展示出来了。然后我就给孩子们介绍了实验的器材,具体怎么用的。因为固定轨道的夹子非常难操作,又容易掉,所以老师一定要强调小组合作。这节课基本上就上完了,老师们可以自己根据时间讨论交流。
第二节课,要想成功的组装“过山车”是十分难的,但是我发现:提供的材料越少反而更容易成功。第一个班级,我给了一大盒可以自己组装的零件材料,孩子们自己组装了再使用,但是我每组只提供了6个夹子的材料。在第一个班级上的时候,坏的特别多,而且他们操作时固定不好轨道的方向,总会以为所有的材料都必须要用上。第二个班级的时候,我收掉了一个夹子,其他的材料没有动。上课开始时我再一次讲解了实验材料的如何使用,并提醒他们材料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小组合作。中间我会根据各个班出现的情况进行调整,等小朋友的轨道搭的差不多了,我就会给他们讲解一下最后一包材料的使用,包括小球和辅助支架。大部分小朋友知道小球速度太快了就把高度调低一点,如果小球滚出轨道就把对应的轨道稍微调的高一点点。最后再让他们把自己搭建的过山车拆掉。我觉得上完了这两节工程课最大的感受就是混乱,因为各个班级我在排位置的时候是有考虑各个娃娃的学习情况,但是有个班的小组长反应她的组员太笨了,并且哭了;也有些班的小朋友反应参与不进去,只能看到别人在组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