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最权威的辞典。一代巨匠,静静地躺在《辞海》2247页:“徐悲鸿(1895-1953),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少时刻苦学画,后赴法国留学。曾携中国近代绘画作品赴法、德、比、意及苏联展览……”
理性、简约、凝重、冷静的事实陈述。能在《辞海》占有一席之地,自然是一种人生辉煌,尽管这只言片语无法概括这位艺术大师的一生。
它们却如同指示牌,引导人们靠近他。
这本书,以前所未有全面视角,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徐悲鸿的内心世界和艺术生命。
两次阅读这本《吞吐大荒:徐悲鸿寻踪》,当我合上书,闭上眼睛,眼前总是悲鸿那富有艺术家气质的眼睛,它细长、上挑、明亮、深邃;总是难忘悲鸿那匹奔驰的骏马,它洒脱、飘逸、清俊、高洁。真是人似画,画如人——让人永远难以忘却、心潮澎湃又无比真实的徐悲鸿。
作者写作此书负载的历史使命感是真切而又沉重的。在今天,在这样一个浮躁繁嚣的时代追寻徐悲鸿似乎有些不合时宜,而现实将会证实作者苦心孤诣的价值。图书的勒口上印有这样一句话:“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这个民族的文化复兴,而要复兴民族文化,就不能不去寻找历史上的那些先贤们。”是的,当前,如若国人依然沉浸于眼前五光十色的泡沫文化,对过去怀抱虚无主义的态度,不主动自省,不主动继承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就很难站稳脚跟面临新的挑战,更无从去谈完成民族复兴、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我想,当作者看着那位熟悉北京地形却对徐悲鸿纪念馆惘然不知的司机时,他的内心一定百感交集。
如今,他的名字对我们来说依然那么熟悉,却又那么陌生。悲鸿在哪里?悲鸿是否已经离我们远去?
翻阅《吞吐大荒:徐悲鸿寻踪》,沿着作者傅宁军的文字,我努力寻找徐悲鸿留下的一切,追寻他生命的足迹、艺术的足迹。其实,悲鸿仿佛仍在我们的身边,悲鸿似乎就在我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