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139,5-1-2,滕文公章句1-2》
今天是丙申年己亥月丙辰日,十一月初二,2016年11月30日星期三。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覵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
一.
世子从楚国回来,又去见孟子了。
为什么又回来见孟子呢?朱熹老师是这么下的注,他说,因为战国时期,关于本性的学问还没有成为显学,世子猛一听到这性善学说,还没了悟,并且生出了怀疑和畏惧情绪,觉得尧舜之圣不是常人能做到的,所以,又折回来,目的是再讨一个简单易行的目标和方法。
这个推测是怎么来的呢?通过上下文对照贯通,我们也可以知道,这个推测是有根据且合情理的。这就是能静下心来读书才能达到的意境,通神知化,出情入理,既使幽微精细处,没有到不了的地方。只是,我们的知道是通过朱熹老师的指引得来的,属于后知后觉。一方面要感恩这些往圣前贤,另一方面,不能一直等着吃别人喂过来的饭,要立志读出先知先觉的功夫境界。
孟子教他教得算委婉的,并没有直接了当说,门前大道,只此一条,断径僻路倒是万千多彩;而是继续帮助他理解性善理论。孟子说,世子这次又来,难道是因为听了我上次的话,心里还有疑惑吗?我教你的是确定无疑的道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性就是道,人道都有同一个出处,都在同一处心上,不管是远古还是现在,不论是生而知之的圣人,还是一根筋的笨蛋,都是"一",一样的,一个来处,一个功用,一个效果,一个办法。同一个本体。
如果不是一,而是二,那会是什么样子呢?如果说人性的善不是普遍的,尧舜是特殊情况,那岂不是说,尧舜是一个道,众人又是一个道,道有两个吗?如果说天下有两个道,就好像说世上有两个太阳一样,有那回事吗?试看用三位古人的话再对照一下:
古时有一位叫做成覵的人对齐景公说,现在的人们,一说到圣贤,就打怵了,却不知他也是个丈夫,我也是个丈夫,本性是一样的,如果我能立志奋发,也能做到圣贤的境界,这有什么好怕的?
颜渊曾说,古往今来,只要说到圣人,就都拿舜举例,话说回来,舜是什么人?我是什么人?都是人,没有两样!只要我能立志有为,也就和舜是一样的,这有什么难的?
公明仪是鲁国的贤人,他曾说过,周公是文王的二儿子,事事模仿文王,以父亲为榜样,周公曾说过"文王是我师"这样的话。现在看来,现代人的毛病出只出在一点,那就是不照着文王做。我的本性中自有文王,人人都可以学文王,这个道理太简单了,难道说,周公只是说大话吹牛皮欺骗我们了吗?
这三位的话,都在告诉我们,人道只有一,不分古今,不论圣愚,没有分别,不存在另一个高远难行的那回事。
二.
《中庸》说,学习分三种类型:一种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一种是学而知之,利而行之;一种是困而知之,勉而行之。第一种的学习动机纯粹而然,从容中道,安心于学习;第二种的学习动机出于知道人需要学习,只有学习才能实现理想,为了好处而学习;第三种学习动机出于吃一堑长一智的困苦,受到了不学习的教训,硬着头皮逼着自己去学习。虽然动机迥异,但是,《中庸》总结说"及其至也,则一"。等到水滴石穿,水到渠成,一万小时定律发挥出功效,学成之日,大家都一样了。没有高低贵贱,平等了,自由了,成功了。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