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陪娃写作业,就是在人间渡劫。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景:
孩子好不容易翻开了作业,写了两个字之后,就开口嚷着要喝水,喝了一口水,又吵着要上厕所,上完厕所磨磨蹭蹭地坐到座位上,开始抠起来橡皮,作业本上才写了几个,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多小时。 当孩子哭哭啼啼地把作业憋完时,已经10点多了,导致第二天早上起不来。
结果,孩子对自己的学习越来越没信心,已经认定了自己学习不好。 要让孩子主动爱上学习,根源就是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在北京大学梅拾璎写的《唤醒孩子的内驱力》这本书中,作者通过记录自己教育孩子的点点滴滴,总结出怎样从源头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
教育之所以难,是因为它不是几个理念、几个行动就可以完成的,难在父母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每一个赞赏,每一个嘲讽,甚至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在影响和塑造着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带雕琢的璞玉,只不过驱动他们内驱力觉醒的时间有早有晚。
内驱力的觉醒,简单来说就是不需要别人的督促,孩子自己就能满怀信心地去干他应该干的事,干他喜欢的事。 要想开启孩子的自驱按钮,父母要时刻保持自省,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着手。
一、 父母对孩子的陪伴,是帮助孩子发生变化的动力
对于缺乏自信心、没有方向感的孩子,想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内驱力,父母需要做的是陪在他身边,给他恰如其分的帮助,引导他付出一些努力,体验到“我能行”的滋味。
表妹在一家公司上班,每天很晚到家,根本没有时间辅导孩子写作业,孩子成绩一直垫底。所以,除了周末的学习班,还给孩子报了放学后的课 外 班。
表妹以为这样就能让孩子把学习成绩提上来。但是孩子的成绩根本没有起色。
有一天放学,孩子哭闹着说什么也不去课外班写作业了。表妹只好提前回家,路上停车买了一些蛋糕带回家。
孩子吃完蛋糕,回头看到妈妈在身边,露出一种心满意足的神色,竟然主动拿出作业本,开始写作业。
通过这件事,表妹突然开了窍,然后,坚持每天早点回家,耐心指导孩子复习,陪孩子一起背诵课文,学习生字,写完作业就陪孩子看看书,甚至看看电视。 孩子说,现在有妈妈陪着,写完作业还能看电视,他非常开心。
孩子完成了这次质的飞跃,离不开自己妈妈的陪伴。 父母在关键时刻帮助孩子,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相信自己有学习的能力,让孩子真真切切地相信,他拥有让自己变好的力量!
二、 父母不放弃自我成长,是教养孩子的最好的案例
教育家托马斯·阿诺德说:“父母的言行就是无声的老师,自觉或不自觉的榜样,强有力地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作为家长,我们要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就是在不断地成长。从而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本人热爱写作,她经常在一家人吃饭时,说说自己是怎么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把它们变成一篇篇文章的;她为了写好文章,能够做到随时随地地看书,利用好空闲时间阅读收集整理。
女儿在她的影响下,很早就开启了阅读生涯,与她水到渠成的引导分不开的。
正是从家长的认真学习中,孩子不断体会到,学习是快乐的、有趣的,这是对孩子学习内驱力的有力诱导。
三、 父母无条件的爱,是唤醒孩子自我意识的良药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开篇的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一个人有了目标之后,才可以身心安定,心无旁骛,努力追求。
作为家长,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那么,很多可能性都可以在这里发生。
国内知名的原创绘本画家熊亮,小时候特别喜欢画画,他爸爸就在一面墙上贴满白纸,让他可以随意在什么画画。
后来爸爸给了他一个独立的画室,其实是用木板搭成的一个阁楼,把他的画桌,书架都搬到了里面。爸爸对他管的很少,他可以很晚还在阁楼上摸索。哥哥上大学后,熊亮搬到大屋子,结果墙上一层一层全部都是他贴的画。
他爸爸给他找了两位老师教他画画,但是,熊亮因为胆小并且非常抗拒千篇一律的学习方式,没有跟老师学成。他爸爸并没有强迫他,而是想尽办法给他提供帮助。
熊亮在这种环境中,每一天都处在舒展状态中,心是安宁的,不会提心吊胆应付父母的检查,所以他一直专注与自己的爱好,向内关注,也向外探索。这些经历对他日后取得的成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找到自我的孩子,很容易沉浸到一件事情中,独立意识萌芽,感自己是个自足的个体。
一个孩子的自我意识越强,他与世界连接的能力也就越强。最终他会发现属于自己的目标,跃跃欲试,渴望探索,专注于行动,内驱力奔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