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份,新到任时间不久的校长找到我说,学校计划筹办一个建校三十年庆典活动,要编印一本反映这些年建校成果的纪念册,希望我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校史资料,我欣然接受。作为河北这所职业学校建校的第一批教师,我亲历了这三十年的发展变迁,回忆起来,许多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整理保存在电脑里的诸多文字和照片的过程中,回忆如决堤的洪水般涌来,让我萌生了一种冲动——我要把这段经历写下来,作为对自己职业生涯的纪念,不仅如此,在回忆和整理的过程中,我愈加深刻地意识到,我的这三十年,同时也是国家发展基层职业教育的三十年,更是基层职教人筚路蓝缕的三十年。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这段历史和历史中无数像我这样不为人知的参与者们显影。
调动与劳动
我是一名六O后,河北人,1981年7月初中毕业后,考上了省内一所中等师范学校,成为那所学校历史上从我县招收的第一个也是当年唯一一个幼师专业学生。三年后我毕业回县城,分配到县幼儿园当老师。
“孩子王”当了快10年,一切都很平顺,直到1993年7月,刚放暑假不久,幼儿园园长突然来了我家。当时我正在带孩子、做家务,园长通知我说,因为我是县里为数不多的幼师专业毕业生,又有近十年的幼教工作经历,所以县教育局决定调动我去新建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下称职教中心),担任幼师专业的专业课老师,如果我同意的话,第二天就要去县教育局人事股领调令,然后去新单位报到。
县城要建职业学校,我之前就听人说过。当时的大背景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1985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为社会培养“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为响应国家号召,1987年,河北省政府印发《河北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实施办法》。1991年,河北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集中力量办好一批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的通知》。到了1995年年底,全省的139个县(市),分三批全部建成了职教中心。我县的职教中心也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立的。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件事会跟我有什么联系。
园长带来的消息太突然,我一时不知道该怎样答复。园长看出我的犹豫,说可以考虑一下,晚上跟爱人商量商量再决定,但第二天一定要给她一个答复。当园长离开我家的时候,本来应该说句您慢走,可我当时却说了句:有空再来玩儿。唉!园长不是小朋友了呀!
晚上,爱人下班回家,我跟他说了调动的事,他帮着分析:我目前在幼儿园上班,离家很近,上班及带孩子都很方便,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总是跟小朋友在一起蹦蹦跳跳的,总有不方便的地方。而且,我是一名年轻教师,县教育局从全县几千名教师中选择我去职教中心,如果我执意不去,领导会不会觉得我不服从分配呢?对我这样的青年教师肯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而我本人内心真实的担忧是:我是一名幼师毕业生,在幼儿园工作专业对口,我又喜欢活泼可爱的孩子,跟他们在一起,我感觉工作轻松快乐。如果去了新单位,我对那里一无所知,个人学历不达标,教育对象不了解,具体教学任务不明确,如果贸然去了那里,不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不能胜任新的教学任务怎么办?
可是思来想去,我最后还是决定,自己还年轻,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组织让去,那就去吧。
报到那天,我精心挑选了一条漂亮的花裙子,出门前还特意擦了擦皮凉鞋,骑着自行车,早早地从家里出发了。本来挺远的路程,怎么感觉一会儿就到了呢?可是,走进大门的那一刹那,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就是我即将工作的新学校吗?诺大的校园没有绿地,没有鲜花,甚至没有一棵树,看到的只有泥泞的路面和没有粉刷的楼房,院内到处是沟坎和杂物,这完全就是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建筑工地啊!即便如此,我还是跟门卫问了一下报到地点,然后踮着脚尖,踩着泥土,迈过沟坎,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走向教学楼。
报到地点在教学楼二楼校办,一位白白净净、文质彬彬、长着一双笑眯眯眼睛的男同志接待了我,后来我才知道,他就是我校的办公室主任,姓寇。接过我的调动通知单后,寇主任首先客气地对我的到来表示欢迎,然后简单介绍了一下学校的情况,最后要求我第二天就要到校上班,参加建校劳动,但没有交代具体要干什么。我当时心里还犯嘀咕,这不是暑假时间吗?怎么暑假就要求上班了呢?劳动时都会让我们干点什么呢?
虽然内心忐忑,第二天,我还是准时来到了我的新学校。根据安排,我被分配到了师范组,师范组当时共有三十多名教师,组长是一位年近五荀但面相看起来更成熟的男教师,他给我分配了具体的劳动任务,居然是给学生睡觉用的铁床架子刷油漆。这可是我从来没有干过的活儿啊!
不会也得干,先看看别的老师怎么干的,然后跟着学学就会了。先要给床架子用砂纸除锈,然后刷上一层棕红色的防锈漆,再刷蓝色的油漆,最后是晾晒。说起来简单,但对于我们这些毫无操作经验的新手来说,着实算是门技术活儿。用砂纸除锈,怎样才能打磨得又快又好?刷防锈漆,每次沾多少漆料,才能保证在不滴落的前提下最大面积刷到床架上?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油漆要刷多厚?太薄了,无法遮盖里面的防锈漆,太厚了,油漆会结成疙瘩,既不美观,也不容易晒干,并且干了以后还容易一块一块脱落。所有这些,都得靠实践过程中一点一点摸索,好在时间不长,我基本掌握了刷床的基本要领,能够与其他教师一起,保质保量地完成每天的劳动任务了。
为了保证第一批学生如期开学,学校实行劳动任务承包制,根据各组教师人数多少分配劳动任务,大家早干完早回家,晚干完晚回家。所以,大家为了早点完工,每天中途基本不休息。在劳动初期,一天下来,我整个人像散了架一样,浑身哪儿都疼,当时我真后悔,干嘛要来这么一个破破烂烂的学校呀!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我与同组的教师慢慢熟络起来,大家边干边聊天,说说笑笑,感觉时间挺快就过去了,似乎也没刚开始那么累了。
当时我们师范组,分来一位美术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二十四五岁,留着一头长发,可能因为是学艺术的,气质也特别好,怎么看都觉得很漂亮。但接触一段时间以后大家发现,那个女孩特别内向,很少主动与别人交流,有时别人跟她说一句话,她也只是以笑作答。就是这个女孩,对假期的建校劳动非常抵触,刚开始还会象征性地来到操场上,跟大家一起干点活儿,后来参加劳动的时间越来越短,来的次数越来越少。
时间久了,大家就有意见,因为她占我们组的人头,分配劳动任务时有她一份,她如果不干,就得别人替她完成。领导知道这个情况后,就去宿舍找她谈话,先是寇主任带着女教师去,像长辈一样客气地问她是不是生病了?用不用去医院看看病呀?后来呢,见她不是生病,又和颜悦色地劝她,年轻人刚参加工作,应该向大家学习,不怕苦不怕累,要给大家留个好印象等等。可是,去了两次,任凭寇主任温言细语、苦口婆心,没有任何效果。我们的副校长生气了,带着人砰砰砰地去那位老师的宿舍敲门,开始呢,她还会勉强把宿舍门打开,让领导进去,后来,任凭领导再三敲门,干脆就是一个闭门不开。久而久之,学校拿她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她的劳动任务只好大家分担了。
整个夏天,我们就像打工者一样,刷油漆、抬床板、平整校园、清理杂物、搬桌椅板凳、摆教学仪器设备,每天上下楼几十次,衣服脏了,鞋子坏了,手擦伤了,还得接着干,因为后面的活儿比相声演员报的菜名还多得多呢。就这样,先期报到的老师还跟我说,我这算幸福的,至少晚上可以回家睡个安稳觉呀。他们报到的早,吃在路旁简易的工棚食堂内,住在没有装修甚至没有门窗的房屋内,白天风吹日晒,晚上蚊叮虫咬,彻底体验了一把建筑工人的感觉。
无论如何,赶在开学前夕,教学楼、宿舍楼、实习实训车间、礼堂兼餐厅等建筑变得窗明几净、粉刷一新,校园从满地泥泞,变得整洁干净,花草树木点缀其中,学生所需的学习生活物品全部摆放整齐,一所占地五十三亩,建筑面积三万多平方米的崭新校园呈现在全校师生面前。虽然当时的实习车间、礼堂、餐厅还是简易的尖顶房,但是,还是能够基本满足建校初期师生学习生活需求的。
音乐与美术
1993年10月4日,那是个难忘的日子,全校148教职工,1157名学生如期开学,我也精神抖擞准备开始上课。没想到,教务处分配给我的教学任务是中师班乐理课,我一下子懵了,说好的幼师班呢?之前不是说让我教幼师班的专业课吗?后来我才知道事情的原委。
职教中心筹建过程中,县领导到基层学校调研,重点了解基层教师队伍现状。当时的情况是,乡镇中小学教师严重缺编,现有教师以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为主,特别是幼儿园教师更是严重不足,大多老病体弱,几乎没有一个幼师专业毕业的正规教师。正是基于这一情况,县里决定在新建的职教中心设立两个中师班,两个幼师班,学员从现有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中选拔,全县统一招生考试,学费两年一万元,毕业后获得职业中专毕业证书,纳入县财政编制,转户口、包分配,享受合同制身份待遇。
这么好的待遇,招生消息一发布,就得到了基层教师的踊跃报名响应。然而,大家报的都是中师专业,没人选幼师,可能他们都觉得,幼儿园老师就是个哄孩子的,没啥前途,年轻人谁愿意干那个呀?县里没办法,只能取消了幼师班,改为设立四个中师班。那我这个准幼师班老师就没有用武之地了。考虑到我上幼师时学过音乐、美术等专业课,学校就决定让我来教中师班的乐理课。我呢,只能既来之则安之,服从学校安排,成为中师四个班200名学生的乐理课教师。
在上课之前,我的心里有点打鼓,原来在幼儿园时,面对的是一群叽叽喳喳的孩子,每天教孩子们学学儿歌跳跳舞,学学绘画唱唱歌,做做手工叠叠被,很简单,如今授课对象一下子从小朋友变成了老师,这跨度有点太大了。但丑媳妇总要见公婆,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是下功夫备课,尽自己最大努力吧。那时候还没有中等职业学校配套教材,学校选择的是中等师范学校学生教材,正是我以前上学时用的教材。我呢,每上一节课之前,差不多都要用半天的时间来备课,研究教材教法、认真书写教案,生怕哪个知识点弄不明白,万一到课堂上教错了,或者被学生问住了怎么办?
时隔多年,我依然记得第一次走进课堂看到学生时的震惊。这是一群怎样的学生呢?年龄参差不齐,多数在30岁左右,甚至更大,而我当时才27岁,比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要年轻。我在慌乱中简单做了一下自我介绍,然后说了说本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以及课堂要求,同时表达了自己也是第一次教这样的课程,希望和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剩余时间讲了少量的教学知识,一节课就这样草草结束了。好在我教的是四个同轨班,同样的内容要讲四遍,边讲边发现问题,然后不断完善和改进,从第二节课以后,我基本上能够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了。
教了三年乐理课,我终于把教材吃透了,每次上课前再也不用花大量时间来备课,自感轻松了许多。万万没想到的是,1996年,学校建校的第四年,暑假开学后,学校又让我担任这些班级的美术课。原本,美术课是由前面提到的那位不爱参加建校劳动的年轻老师担任,为什么让我来教了呢?
那位美术老师说起来也确实气人。她是美术专业本科毕业,专业对口,教中师班的学生绰绰有余。可问题就出在这里,她总认为自己水平高,教那些岁数大又毫无绘画基础的学生有点屈才,所以上课的时候没有激情,教学内容随意,教学方法简单,有时还会随意缺课。再加上性格内向,又有些偏执,与学生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久而久之,学生有意见,学校也有意见,可是,当时学校就这么一位美术教师,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正经八百美术本科毕业的老师更是寥寥无几,到哪儿去找美术老师呢?
麦芒掉在针眼里——巧了。担任乐理老师的我,有一次在课外活动时间走进教室,教室里没有学生,我也是闲着无事,心血来潮,拿起粉笔随手在黑板上画了许多简笔画,小兔、小狗、小猫、小螃蟹、小熊猫,还有复杂一些的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等等,总体感觉还挺像那么回事儿。教务处主任不知什么时候经过,看到满满一黑板的画,说了句“画得挺好啊!”我很不好意思,画得这么幼稚,还让领导看到了,赶紧说了句:“没事画着玩儿呢,别见笑”。
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我也没有放在心上。没想到学期快结束的时候,那位教务处主任突然找到我,说经学校领导研究,从下学期开始,让我教中师班的美术课。我很奇怪,问,“学校不是有美术老师吗?”主任回答,别的事情你就别问也别管了。后来我才知道,那位美术老师被调到基层乡镇的一所偏远学校去了。如果她知道是我接替了她的美术课,认为是因为我才把她调走,那我岂不是比窦娥还要冤?
考虑到我毕竟不是专业出身,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校派我在那个暑假去参加美术教师培训班,在石家庄的河北师范大学培训一个月。
作为一名六零后,服从安排、努力工作的基因是刻在我的骨子里的。那年夏天,我如期去石家庄参加培训。爱人因为家里孩子小需要照顾,打心眼里一百个不愿意我去,所以,我从家出发的那个清晨,他竟然连床都没起以表示抗议。
说实话,外出培训这么久,我也很想家想孩子。女儿那时才八岁,刚上小学二年级,自打她出生以后我们从来没有长时间分开过,一下子离开一个月,我怎能不想她呢?孩子爸爸工作忙,能不能按时接孩子?大夏天的,能不能及时给孩子换洗衣物?孩子吃得睡得好不好?但是担心有什么用呢,离家那么远,每天琢磨也只能是徒增烦恼。终于有一个周末的下午,培训班放半天假,我和同宿舍的老师到校外转悠,发现了一个公用电话亭,我赶紧跑进去,拨通了家里的固定电话(当时还没有移动电话),当听到女儿稚嫩声音的那一刻,我的眼泪刷的一下流了出来,直到放下电话,眼泪还在眼窝里打转。
学校这样的工作调整,刚开始我内心还是有些抵触的,刚刚把一门课程讲熟,又让教新课,这不又得从头学起吗。后来我才慢慢理解了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当时面临的困境。从1978年恢复高考以后,教育系统恢复了正常教学秩序,但是教师短缺是普遍现象,我们这样的新建校更甚。学校开设了土建、农林、畜牧、化工、建材、人口管理、会统、电工等多个专业,需要大量的专业课教师,可是,除了原乡镇职业高中并入我校时自愿进城的少数专业课教师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缺口。正因如此,从1993年到1996年,那些适合我校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几乎不费任何周折,就全部分配到了我校,前后大约有五六十号人。
后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学校陆续开办了一些新专业,每增加一个,就需要一批新的专业课教师,学校哪有那么多编制呢?所以只能挖掘现有教师资源,能靠的靠,能转的转,实在不行的,老师现学现卖,也得保证学生按时开课。对于那些需要实操的实习课,就只能从社会上聘请退休老工人担任指导教师,这部分人的工资财政不管,得靠学校想办法解决。想想这些问题,我这个幼师毕业生来当中师专业课老师,也就能够理解,不算太突兀了。
担任美术课教学以后,我以中等师范学校美术教材为基础,结合所教学生的特点,从学生未来工作实际出发,先教水粉画,穿插素描、手工、书法,因为教学形式灵活,再加上我以前当幼儿教师所特有的亲和与包容,很快赢得了学生的喜爱。不得不说,这些大龄学生的基础的确很差,刚开始连买什么样的纸、笔、颜料都不清楚,画起画来手都打颤,一条简单的线条,怎么就画不像呢?更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调色时无论如何都调不出范画的颜色,黄色加上蓝色变成绿色,不是深就是浅,调色盘都满了,可是那个明亮的绿色还没调出来。好在大龄学生也有他们的优点,踏实有韧性,一遍画不像就擦了再画,颜色调不对就反复调,实在不行的,我手把手地教下。后来我发现,学生们不仅上课的时候特别用功,在课外活动、早晚自习时间,也会主动拿起颜料、画笔进行绘画。
学生的这些变化,很快被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以及学校领导看在眼里,1997年教职工年度考核时,校长亲自告诉我,我被破格考核为优秀,获得县政府嘉奖。这真是意外的惊喜呀!随后几年,我带领学生参加县里组织的艺术节比赛,我的学生在绘画、手工等项目上,多次获得一等奖,我本人也多次获得县、市级中小学生艺术教育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后来,随着师范组教师人数越来越多,学校单独把音乐、美术教师分离出来,成立文艺组,由我来担任组长。1998年,我又被调到办公室工作,成为学校中层管理人员,虽然职位不起眼,但也算是对我工作的一种肯定吧。
买楼与退楼
学校建校初期,就同期规划建设了一栋三个单元、五层、共三十户的家属楼,平均一户的建筑面积五十多平米,售价1.5万元,在有购房意向的教师中,按照工龄、教龄、职务、县城有无住房等因素进行打分分配,我作为年轻教师,县城又有住房,所以无缘购买这第一期的家属楼。
转眼到了1996年,三年的时间,教职工队伍迅速扩大,由建校初期的148人增加到202人,许多年轻人进入适婚年龄,所以,再建家属楼提上了学校的日程。那个年代,各个单位都流行集资建房,由单位出面组织并提供自有的国有划拨土地用作建房用地,国家予以部分税费减免,由参加集资的职工部分或全额出资建设,房屋建成后归职工所有,不对外出售。我们学校也采取了这样的方式,计划修建一栋有50户的家属楼。消息传开,马上勾起了我的购房欲望。
我在县城有楼房,为什么还想买家属楼呢?这得先说说我当时住的房子,那是我县1988年面向机关单位双职工建设的首批住宅楼,有个响亮的名字——振兴楼,由于我丈夫在县直机关工作,所以有分房资格。房子在一楼,建筑面积五十平米,一室一厅一卫,除去单位补贴,个人负担3000元,现在看来,3000元只是购买一个中档包包的钱,可是那个年代,我们每月工资只有几十元,家里全部积蓄仅有400元,本想着再攒两年钱,攒够700元买一台14英寸黑白虹美牌电视机呢。但是,买房事大,我们靠二百三百地借,最终凑足了3000元。
说它是楼房,但住在那里,和住平房也没啥区别,不仅仅因为它是一楼,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没有供暖设备。我们在搬进去之前,提前安装了一套靠地炉子加热的土暖气,每年快入冬,都要先备好一吨或者一吨半燃煤以及能够把煤点燃的豆秸秆、棒子骨头(玉米芯)等,整个冬天,家里的做饭、烧水、取暖就全靠它了。
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生炉子的情景:先把炉膛里的炉灰陶净,放上易燃的豆秸秆,点燃后再放几根棒子骨头,待全部燃烧后,再放少量的煤。这里有个技巧,如果棒子骨头刚燃起来或者快要燃尽的时候放煤,煤会把火压灭,所以必须掌握好火候,放煤时机恰到好处,才能把炉火生起来。
炉子生好以后也不能撒手不管,白天我们都要出去上班,半天没人续煤,炉子怎么办呢?老人们告诉了一个好办法:找一些粉煤,加点水弄成煤泥,放在正在燃烧的炉膛里,压实抹平,中间再用炉钎子扎一个小孔,目的是为底下燃烧的煤供氧,半天下来,下面的煤还能继续燃烧,上面的煤泥因为是湿的,又压得很实,所以还没被消耗完。下班回家后,我用炉钩子从炉子下面透透灰,再用炉钎子从上面把烧干的煤扎散,运气好的话,大概十几分钟的时间,红彤彤的火苗就又燃了起来,这时就可以炒菜了。
如果哪天炉子没压好,那就倒霉了,不是煤燃尽就是火被压灭,反正都得重新生炉子。如果是晚上遇到这样的情况,那就更惨了,不单单是后半夜全家人会越睡越冷,更因为第二天就得早早起来生炉子,寒冷的冬天,早晨多在被窝里躺一分钟也是幸福的啊!这样的生活过了几年,我们进行了一项重大改革,把燃煤的炉子换成了蜂窝煤炉子,虽然还是烧煤,但是比起烧散煤还是方便了许多。生炉子那么多年,家里整天乌烟瘴气,一天不擦拭,家具、窗台上就会落上一层厚厚的灰,我的手指头感觉从来就没有洗干净过,总觉得表面有一层黑黑的东西。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离家太远,上下班非常不方便。当时我上下班的交通工具是一辆旧的26型飞鸽自行车,从家到学校,单程骑行大概20多分钟,早晚还好说,中午学校休息两个小时,去掉往返路上时间,在家最多一个多小时,我得做饭、吃饭、管理孩子,每天中午就像打仗一样分秒必争。
跑校期间,有两件事情我至今还记忆犹新。第一件是一次晚自习结束后,大概是晚上九点,我骑着自行车回家,学校当时处在县城的边缘地带,回家的必经之路上有一段既没硬化又没路灯,我不知撞到了什么东西,连人带车一下子翻倒在地,爬起来一看,原来是一堆沙子。如果是一堆石头或者一个深坑,那会是什么后果呢?还有一次也是晚自习结束后回家,那天大雾弥漫,能见度也就三五米。我骑了很久,心里想怎么还没到家呀?跳下自行车仔细辨认,我才发现自己早已骑过头了,当时真想坐在地上大哭一场。
每逢遇到雨雪天气,那条路上除了淤泥就是积水,走路都不知道从哪里下脚,更别提骑自行车了。
1996年初,学校集资兴建第二批家属楼建成了。这批家属楼紧邻校园,从挖地基开始到建设完成,我和同事们课余时间去过无数次施工现场,哪怕只是远远地望一眼,心里也会感觉特别踏实。
楼房建好后,依然是打分排序。结果公示的时候,老师们真的可以说眼睛瞪得像铜铃,仔细核对结果,不仅核对自己的,也核对别人的,生怕学校给弄错。当时有一位教师脱产进修过两年,按理说教龄应该减掉两年,可是学校不了解情况,没有扣掉这个教龄分,被其他老师提出异议后才更正。老师们为什么这么锱铢必较呢?因为打分高者可以优先选择楼房呀!也许差一分就只能选择顶楼或一层,甚至分不到房呢。我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分到了一套位于三层的两室两厅。与此同时,按照县里的房改政策,每个家庭不能享受两次房改优惠,我们按购买原价退掉了丈夫分的第一套房。看起来有些不合理,但毕竟我们住了那么多年,也不算吃亏了。
新房建筑面积六十七点八平米,售价2.5万元。那时,我的工资已经比刚参加工作的1984年翻了近十倍,每月三百元,但是房价也比我1988年买的那套住宅楼翻了近十倍呀!借钱在所难免,我们只进行了简单装修,家具也是最基础的几样,但是,看着全新的家,我怎么觉得那么宽敞和明亮,是从一楼变成三楼、多了一个卧室一个餐厅、女儿有了独立卧室的缘故吗?我心里明白,是我终于如愿以偿,不用风里雨里地跑了。搬家之后,我们全家三口节衣缩食,三年时间没有添置一件衣物,最终还清了债务。那一天,我感觉天空都格外地蓝。
2002年,建校到了第十年,学校又集资兴建了第三批三十户家属楼,基本解决了学校无房或住房不达标的教职工的住房问题。那些年,县内许多单位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兴建了家属楼。直到2006年,建设部、监察部、国土资源部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制止违规集资合作建房的通知,要求一律停止审批党政机关集资合作建房项目,至此,这种集资楼才算告别历史舞台,由开发商投资兴建的商品楼大面积进入市场,波澜壮阔的20年房地产发展史就此拉开序幕。
历数我婚后的住房,学校的这套楼已经是算是我的第四个家了。回忆当初,我和爱人七天婚假结束后,回到了我的第一个家----幼儿园单身宿舍。宿舍里面只有一张单人床,一个旧办公桌,生活用品只有餐具和一个电炒锅。婚后三个月,单位通知我,由于房间紧张,不再提供已婚人员住房,没办法,我俩只好每月花10元在老城区租了一间半民房,在那里我度过了一年半时光,女儿也是在那里出生的,那里算是我的第二个家。现如今,我能住到离校仅一墙之隔,还能享受房改政策的优质房,虽然折腾了这么多次搬家,但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学历与职称
对于老师来说,评职称绝对是职业生涯中绕不开的一件大事。职称,不仅代表着一名老师的资历与水平,也和工资收入息息相关。职称制度是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解放初期至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实行技术职务任命制度,1977年开始,实行技术职称评定制度,1986年开始又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通过岗位职务聘任,将岗位要求同技术人员的资格、待遇、责任统一起来。期间经历过几次调整,到1990年进入正常化、规范化轨道。
1993年建校初期,我校148名教职工中,专任教师共有115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只有6人,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2%,具有中级职称1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4.8%,两项合起来也只有20%。客观原因是上级给予基层的中高级职称指标少,评定非常困难。主观原因是教师学历普遍偏低,不具备基本评定条件。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全县每年能够考上小中师、中专、大学的学生不到参考学生的5%,到了九十年代也就20%左右,这些学生最后能回到县里的以中师、中专毕业生为主,大学专科已经是高学历了,大学本科毕业生更是凤毛麟角。我校当年115名教师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仅有18人,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5.7%,而中专及以下却有45人,占比39%。这还是县城学校,基层乡镇中小学的数字就更难看了。
正因为如此,国家从1986年开始实行成人高考,鼓励各行各业在职人员通过多种形式学历进修,提高学历层次,教师成为学历进修的生力军。我当时是幼师学历,如果在幼儿园工作,学历是达标的,但是,到了职教中心工作,相当于教高中,与幼儿园完全不是一个职称系列,我得把小学职称转到中学系列来。可是,转为中学教师职称,我的学历不达标呀!即使是转评初级职称,也必须得是大学专科学历,如果日后想参评副高职称,必须达到大学本科学历。我不仅要进修专科,还得进修本科,学习是唯一的选择。
在那个年代,学历进修有多种途径,比如成人高考、函授、自学考试、电大、三沟通等,绝大多数教师选择了平时在家自学、定期在家门口考试的三沟通,我呢,选择的是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成人自学考试,因为那个毕业证含金量高,据说,在国际上都被认可。在专业选择的时候,我也没有选择美术专业,而是选择了自认为相对好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因为我在刚毕业的时候,已经考过了四科,后来,因为孩子的降生而中断了几年,如今正好可以继续接着考。
说起这个成人自学考试,我感觉比我参加中考考上幼师还要难得多。首先它不在我们县城考试,考点设在了市里。那时没有便利的交通工具,往返都是去汽车站乘长途汽车。为了不耽误考试,我在考试的前一天就要去市里,找一家距离考点相对较近且便宜的宾馆,最后根据考试科目的多少和长途汽车的运行时间来确定何时返程,每次考试,往返至少折腾三四天时间。后来的几年,随着私人运输的兴起,我们参加考试的教师自愿结组,凑够7人以后同租一辆七座面包车,费用均摊,这样,我们就不用提前走,下午考试结束后,还可以当天拼车回来,节省了好多时间。虽然学校为了鼓励青年教师进修,外出考试不算请假,按照正常出勤对待,但是,大家还是愿意晚去早回,这样可以省去了住宾馆的费用呀。
比起出行的难处,这种自考的难度才是最折磨人的。考场里面单人单桌,两个监考老师,考前5分钟,监考老师会很严肃地向考生宣读考场规则,读完之后还要重申一下考场纪律,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许任何形式的抄袭。他们是那样说的,也是那样做的,但凡考场内任何一个考生有丝毫不规范的行为,肯定会提示、警告、甚至没收卷子、驱逐出考场。所以,考场内基本上是鸦雀无声,只有考生翻动卷子和教师提示考生注意的声音。特别安静的时候,我似乎能够听到自己的心跳声以及铅笔落在纸面上的摩擦声。我虽然没有参加过高考,但是我想,每年一次的全国高考也不过如此吧。
这样的煎熬我前前后后断断续续坚持了十多年,直到2001年12月,才终于拿到了那本宝贵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毕业证书。之所以战线拉的那么长,有我个人的原因:那时候,丈夫由于工作原因,每天几乎不在家,我白天上班,晚上还得做家务管孩子,都是靠挤出来的碎片化时间来看书学习,学习时间不充裕。更重要的是我没有上过高中,直接从初中考上了幼师,上幼师以后,主要以音乐、美术、舞蹈这些专业课为主,语文基础相对较差。所以,我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都是全新的,都得跟念经似的一点一点地学习、背诵和积累。像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作品选、外国文学作品选等考试科目,我得反反复复地学习,一本书都要翻过几十遍。但是,即使这样,一次通过的科目很少,多数科目都得考两到三遍,外国文学作品选这门课程,我足足考了四遍才最后通过。考四遍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的专科毕业证足足迟到了四年。至今我还愤恨,外国人为什么起那么千奇百怪又那么长的名字呢?仅记住那些名字,就让我浪费了多少宝贵的学习时间呀!每次考试都是五十六七八分,阅卷老师,您就不能高抬贵手,给我捐上去吗?
凭着这本浸透我多年辛勤汗水并且含金量十足的专科毕业证书,我2002年将小学一级教师职称转为中学二级教师职称,2003年又顺利地评为中学一级教师职称。也是凭着这么多年的真学实学基础,我2000年6月开始,报名参加了由县电大组织的三沟通大学本科学历进修。我平时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每年参加两次由县电大统一组织的考试,到2003年6月,顺利拿到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凭着这本毕业证书,我在中职评审满5年之后的2008年,也就是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的那一年,一次评上中学高级教师,副高职称,这在当时也算县级中学教师的最高职称了,因为只有到了最近几年,国家才允许县级及以下教师评定正高职称。
即便这些年我在生活、工作、进修中经历了种种艰辛,但这次高级职称评定,也还是有很多幸运的成分。幸运之一就是2008年河北省进行职称评定改革,将指标按照单位专任教师人数比例直接分配到各学校,够资格的教师可以占用自己学校的指标进行职称评定。在此之前,我县每年评审副高职称指标只有30个,这30个名额在全县符合条件的教师中统一排队打分,难度可想而知,幸运的学校每年最多也只能评上一个两个,多数学校几年也不一定能够评上一个。比如像我们这样的学校,年轻教师多,职业学校又是单独系列,参与局、县及以上教育机构组织的各项评奖机会很少,所以教师荣誉奖励较少,荣誉奖励少就意味着评审分数低,在全县排队,当然没有竞争力了。在2008年之前,我们学校一百六七十名专任教师,具有副高级职称的人员只有9名,这9名副高职人员,有6人是职教中心建校以前在原来单位评定的,从1993年建校到2008年的15年时间里,我校只有3名教师评上了副高职称,想想是多么地可怜。
幸运之二就是我及时考取了计算机合格证,并按规定篇数撰写发表了两篇论文。那时候要想评定副高职称,除了学历、奖励、中职评定满5年等一些基本要求外,还有两个必备条件,那就是计算机考试合格,并在省级以上专业期刊发表两篇以上专业论文。当初由于评定副高职称难度太大,有些教师虽然取得中级职称早已超过5年,但是考虑自身条件也不是特别突出,评定无望,所以没太积极参加计算机考试,毕竟考试要收费,而且合格证有效期只有两年,如果两年之内评不上职称,那个合格证也就作废了。
那我为什么评上中职刚满5年就去参加计算机考试了呢?说来也巧:记得2008年初,我在个人博客上发了一篇文章,谈到了职称评定事宜,在评论区,有人留言说那年职称评定要实行“大波轰”,也就是上文提到的职称评定改革,我在单位还和别的同事说过这件事。但一位素昧平生的网友的一句简单留言,可信度究竟多少呢?所以大家谁都没拿那句话当回事儿。只有我,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按时参加了当年的计算机考试并成绩合格。后来,2008年度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办法下发后,留言变成了现实,很多老师捶胸顿足、后悔莫及。而我因为基本条件具备,又连续多年在教职工年度考核中获得优秀并受政府嘉奖、三等功奖励,在学校校志、年鉴、大事记编撰中获得河北省教育厅颁发的河北省志鉴编撰工作先进个人,再加上其它一些业务奖励,最终以全校第四名的成绩通过省级评审,顺利评上副高职称。记得当年,我校有17名教师评上副高职称,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幸福来的太突然了!其后连续3年,学校每年都有十几名教师通过评审,直至专任教师总数25%的高职比例评满。
我的学历进修和职称评定经历,是我们学校几百名教师乃至全县绝大多数教师提升学历、评审职称的一个缩影。到2013年学校建校20年的时候,我校教职工队伍已经达到308人,288名专任教师中,95%的教师达到大学本科学历,65%的教师被评定为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目前,学校建校已经30年,教职工人数达到358人,专任教师326人,由于学校在河北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学校建设中被评为名牌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激励措施,学校每年获得150万元扶持经费,教师高职评定比例由过去的25%增加到38%,职教人30年辛苦的付出终于换来了实实在在的回报。
招生与就业
我们学校是一所职业学校,招生和就业,从建校之初就是学校的头等大事。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我县职教中心从1993年建校,各级政府就非常重视,从政策、资金、师资等方面都给予倾斜和扶持。比如建校第一年,学校就设立三个普通中专班,开设化工、建材、人口管理3个专业,全省招生,那是需要省、市下达招生指标的。我教的这个中师班,县里答应纳入编制、转户口、包分配,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报考,否则那么大年龄了,谁愿意花那么多钱来上学?那个年代,我们每月的工资只有一百多元,一万元学费是个天文数字,足够购买一套楼房了。1994年与县畜牧水产局联办一届畜牧中专班,这些学生毕业后由该局负责分配工作。正是有这些政策的扶持,我校建校第一年在校生规模1157人,到1995年就达到1647人,所以,到1996年建校第三年,学校就被国家教委认定为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并颁发匾牌。我记得那一年,为了争取达到国家重点校的标准,县里当年在原有53亩土地的基础上,在校园旁边又划拨48亩土地用于400米标准跑道操场建设,使学校达到百亩校园标准,这充分体现了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
好景不长,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一些效益不好的国有企业纷纷倒闭,企业原有的职工都在面临下岗,哪还有能力接收新鲜血液?即使政府勉强把学生塞进企业,许多人还没报到,就加入到失业大军中。所以,从1996年开始,国家取消了大中专毕业生统招统包统分机制,学生上学交费,生活费自理,毕业后自行就业。面对这一形势,各级政府也就没有办法再为职教中心下达政策性的招生指标,师范、人口管理、化工、建材等政策性专业纷纷停止招生,学校彻底变为自主招生,生源主要是县内应、往届初中毕业生,生源锐减。1999年,学校招生人数只有250人,到2000年,在校生规模仅为1051人,降至冰点。学校才刚刚建校七年啊!没有学生,那么多老师怎么办?学校怎么办?
没办法,改革势在必行。从2000年开始,学校由秋季从改为春季招生,让学生提前到职教中心报到,然后由职教中心组织学生进行初中毕业考试并颁发初中毕业证,这样能够提前锁定一部分生源;2001年以后,实行初中毕业生直招免试登记入学,虽然拉动了一部分生源,但是一些厌学、辍学甚至有些问题学生由于年龄太小无法进入社会,也都进入职业学校,学生整体素质明显下降,社会也因此对职教中心产生了某种偏见,认为来职教中心上学的学生,都是学习差、行为习惯差、品质差的学生,这种偏见应该说到现在还没有彻底消除。
有一项也算学校独创的改革办法,就是实施教师专业承办制。具体办法是教师自由结组,全面负责招生宣传、教师聘用、日常学生管理、推荐就业等项工作,待学生毕业后,学校根据招生人数及办学效益,为承办教师发放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奖励。当时有四个专业效果比较显著,分别是电工、中英文电脑录入、电气焊、机械,都是教师结合自身优势承办的老专业或开办的新专业。比如电工专业在个人承办之前,招生人数仅为个位数,实行专业承办制以后,当年招生就达30多人,后来办学影响逐步扩大,这个专业一直开办至今。我也与两位同事一起反复考察市场,最后与北京一所民办学校合作承办了中英文电脑录入专业,学生第一年在我校学习,后两年到合作学校学习,最后由他们负责推荐学生就业。招生信息发布后,深受学生欢迎,当年就招生50人。三年承办期满后,学校按照专业承办制方案有关规定,为我们发放了七千元的承办奖金。
谈到教师专业承办制,我想到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儿。学校将方案公布后,各个承办组都是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实用性、技术性较强的专业,有两位老师居然提出要承办唢呐专业。消息传开,大家开始都觉得特别可笑,学生学门正经八百的技术,将来还能找个好工作,学个吹喇叭,哪个单位能用呢?可是招生信息发布后,还真有十多个学生报名,而且还连续开办两届。这些学生毕业后,到现在还一直活跃在农村娱乐活动的演奏现场。对于农民来说,虽然不能完全靠这个养家糊口,但是每月挣点零花钱是没问题的。后来,随着学校办学形势的逐步好转,专业承办制也慢慢取消,这也成为学校建校史上一段独特的历史。
以就业促招生,这也是学校的改革办法之一。1999年,学校出台了《推荐学生就业工作管理办法》,鼓励全校教师行动起来,通过多种渠道为学生寻找就业门路,教师每推荐一名学生就业,学校就奖励100元。激励效果很显著,当年毕业生就业率就达到50%。后来,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2004年前后,多地出现了用工荒、招工难问题,社会上各种专业招工中介机构纷纷兴起,学校也成立了专门的推荐学生就业机构,毕业生就业不再困难,由原来的被动寻找岗位转变为自主挑选就业岗位,每到毕业临近季,企业或者中介机构就会主动联系学校寻求毕业生,学校也会组织毕业生招聘会,邀请重点企业来校进行招工宣传,最后经过考察,把学生输送到工作环境好、薪资待遇高的企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那时,学校为企业每输送一名学生,企业还要给学校100元甚至更多的培训费用,老师们再也不用四处联系为学生寻找就业门路了。后来,随着大学持续扩招,学生高考200多分就能上大专,我校50%以上的学生从职教中心毕业后进入高职院校深造,最多时达到80%以上,推荐学生就业工作任务转移到高校。不过,也正是因为大学的这种持续扩招,大专生泛滥,本科生学历也开始贬值,再加上国家经济开始下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逐步成为社会问题,当然,这些是后话了。
三十年时间,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学校专业设置必须紧跟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不断创新,毕业生才能学有所用,学校才会有办学吸引力。比如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电脑开始进入各行各业,每个单位都会配备一到两名专职打字员,负责整个单位的文件材料打印工作。我们单位也是如此,当时有两个打字员,她们两个的电脑旁边每天都会堆放一打厚厚的材料,两个人从早到晚不停地敲打键盘,活儿是永远干不完,哪个部门有着急的活儿,还得私下里跟她们说点好话才能加个塞儿。基于这种市场需求,学校从1996年开始,围绕电脑普及先后开设了微机、中英文电脑录入、办公自动化、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维修等专业、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等专业,这些专业始终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学校的骨干专业。
与市场联系紧密的还有建筑专业。学校建校初期就开办了土建专业,后更名为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随着建筑市场的持续火热,学校又分别开办了建筑安装、建筑施工与预算专业。这些专业每年招生4到6个班,仅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最多时就能招生4个班200多人,这还是学校由于师资及实习场所受限控制招生人数,否则招的还会更多。近几年,随着建筑行业的逐步走弱,该专业报名人数一路下滑,今年招生只有30多人,未来会不会彻底消失呢?
市场就是调节剂。建校三十年,学校始终在不断调整专业结构,改变专业设置,根据市场需求,先后开办过四十多个专业,一直稳定开设的有幼儿保育、会计事务、建筑工程施工、电子商务、铁道运输服务、农村电气技术、计算机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机械加工技术等10个专业,其中“农村电气技术”“机械加工技术”被评为省级骨干专业。
学校最初就是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背景下成立的,而后的发展也和国家各项政策息息相关。其中,国家出台的一些重大惠农政策对学校的招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比如,从2007年开始,对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每人每年1500元的生活费补助。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学费政策。后来又将免学费范围扩大到一二三年级全部农村学生,以及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些政策的出台,确实起到了非常强劲的拉动作用,学校当年招生就达到1400多人,比最低谷时的5倍还多。
国家为什么会针对职业学校学生出台这些补助优惠政策呢?因为当时国家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主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提高农民素质职业教育要有所作为,所以,2009年,教育部给河北省下达了42万人的中职招生任务。此时,河北省初中毕业生人数已由2005年的138.4万人下降到101万人,当时单靠初中毕业生部分,已很难完成当年的中职招生任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河北省教育厅转变思路,将农村职教发展、扩大招生规模的增长点瞄向了农村和农民。为此,同年7月,河北省教育厅会同省委组织部、省委农工部联合下发文件,整体推进面向青壮年农民的中等职业涉农专业学历教育。于是,一种全新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送教下乡”产生了。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我校刚建校时,曾设立农林、畜牧兽医两个涉农专业,有一定的涉农专业课教师储备。当“送教下乡”活动推出后,学校与县里相关部门协调商议,决定在各个乡镇、龙头村设立教学点,采取2+3(2天集中上公共课和专业理论课,3天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实习教学和现场实践)的教学形式,扎扎实实地开展起面向农民的送教下乡活动。具体指导思想是:把涉农专业的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把学校办到农民的家门口,把实践课放在田间地头、饲养场,让想上学的农民有学上,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此,学校成立了专门的“送教下乡”办公室,集中抽调专兼职教师30多人,专门从事此项工作。记得2009年当年,现代园艺、动物养殖两个专业就在基层开设37个班,招收学员1346名。
说起“送教下乡”,每个老师的话都有一箩筐,但中心只有一个字“苦”。因为教学点都在乡镇或农村,路途较远,老师们每天早晨七点前就得从学校出发,租车到达目的地。中午吃饭怎么办?刚开始,大家还会AA制,到教学点附近的饭店或者小吃部吃点东西,可是久而久之,老师们觉得费用太高,因为学校每天补助只有20元,六七个人凑在一起,一百多元根本吃不到什么,有时还吃不饱,总是添钱也舍不得呀。于是,大家就决定自己做饭。教学点没有炊具餐具,老师们每天下乡时除了带着教材教具,还得背着一个大大的暖水壶,带着电饭锅、电炒锅以及中午做饭的食材,合伙做点简单饭菜,保证能够吃饱,还花不了多少钱。这是生活之苦。
还有环境之苦,基层教学点基本都是临时安排的闲置房,里面既无暖气也无空调,冬冷夏热。冬天老师们得自己生炉子取暖,室内温度极低,穿得再厚也会觉得手脚冰凉。夏天呢,中午两三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大家只能趴在课桌上打个盹,那种难受可想而知。还有一苦就是教学之苦,学员都是农民,今天你家要赶集,明天他家要下地,上课没有全勤的时候。老师们得统计学时呀,学时不够不能发毕业证,可是都不给发也不行呀,所以,每次上课都把强调出勤作为一项重要环节。可是任凭老师嘴皮磨烂,总会有那么几个学员只当耳边风了。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学校先后在全县12个乡镇67个行政村建立了教学点,设立77个村级实训基地,开设果蔬花卉技术、畜禽生产与防治技术等5个专业,利用农闲时间对农民学员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知识培训,累计招收送教下乡农民素质提高工程学员近万人,培养了一大批种养殖户以及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为新农村建设贡献了一定力量。
以上这些措施、政策的落实,确实有效带动了职教中心的飞速发展,到2004年,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了2050人,形成一个新的峰值。到2012年,在籍生规模一度达到5600多人,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学校终于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2010年,国家开始首次评选“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示范校”,连续评选三年,全国共评选1000所,通过评审的学校,国家会分三年拨款1000万元,用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2011年,我校申报参加此项评选,但是,由于建筑面积、实习实训设备总价值两项指标距离国家级示范校标准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未能通过国家评审,最终落选。2012年,如果再不能成功获选,就失去了难得的提升机会,因此,学校想方设法,积极筹措资金购置实习实训设备,有针对性地弥补现有差距和不足,力争2012年成功获选。
解决实习实训设备不足问题,我记得主要是通过县政府足额拨付2012年城市教育费附加、向上申请资金、学校自筹、通过校企合作向企业租用设备等途径解决了资金缺口,学校当年采购实习实训设备570万元,加上原有设备,使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达到了1500万元以上,达到了示范校评选标准。
经与县政府反复沟通协商,最后将县内一所普通高中作为职教中心分校划拨给职教中心,还新建教学楼,校企合作增加租用建筑面积,最终达到了建筑面积70000平方米的示范校评选标准。
在示范校申报和创建过程中,当时作为办公室主任的我,全面协调统筹示范校申报的各项工作,最终需要完成提交申报书。还记得申报书上报省教育厅以后,校长去省厅协调此事,白天听取省厅有关领导对学校申报材料的意见和建议,随后,随行人员就把相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我,我呢,第一时与学校有关领导及相关部门主任进行沟通,商议修订意见,再对申报文件进行统一修改。整整一个星期时间,我早晨7点多到校,晚上11点以后才能回家休息,每天就像陀螺一样高速运转,有一天晚上甚至晕倒在办公室,躺到床上休息一会儿,起来还得接着再干。那个时候,不是我不想休息,而是时间不允许、任务不允许,《项目申报书》必须在规定时间上报国家项目数据库,如果申报文件完不成、通不过,那学校的申报工作就彻底泡汤了,我不就成了历史罪人了吗?
最终,我校通过了省里评选,成为第三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随后,依据国家示范校验收标准,学校编制了《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和《项目建设任务书》,并依据两份文件,开始了更加艰难的示范校创建工作,准备迎接三年后的国家验收。
由于创建任务太重,需要准备的材料太多,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国家示范校创建办公室,抽调几名工作人员专职从事整体协调、组织、推进、收集、汇总等项工作。我除完成办公室应该承担的创建任务外,还组织有关人眼共同编写了《职教回眸》——职教中心建校22年记、《毕业生风采录》、《学校荣誉集锦》三本校内丛书,对学校建校22年来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教学、实习实训、队伍建设、毕业生、社会服务、荣誉奖励等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总结,最后进行编辑、打印和装帧,成为示范校验收中的三份重要佐证材料,也为职教中心留下了三份值得永久珍藏的宝贵的的校史资料。
示范校创建期间,发生一件这样的事:学校创建办主任,本身是个急脾气,遇事爱发火,担任创建办主任后,每天工作量巨大,当她发现哪个部门没有按时完成任务、哪个项目组提交的材料不合格时,时不时就会生气,特别是当发现哪些部门提交的资料根本没用心修改而直接送回来的时候,更是暴跳如雷。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她的肺都要被气炸了。我去她们办公室,经常看到她不知道又在和谁在电话里吵吵,那架势就像打架一样。坚持一年多以后,这位主任说什么都不在创建办干了,由副主任牵头坚持到示范校项目验收,由此可见当时工作的难度。三年时间,学校使用频率最高的就是打印机,使用量最大的就是档案盒,如果将全校装有验收佐证材料的档案盒统一摆放在一起,都能摆满一个200米跑道小操场。
2015年底,学校顺利通过专家组对国家示范校的验收,全校上下所有的辛苦和汗水终究没有白费,在建校22年之际,学校获得了职业学校的最高荣誉——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也是我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中等职业学校。
2018年,河北省在国家示范校评选之后,又开始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简称120工程)项目学校建设,教育厅从全省的中职学校中遴选出来120所学校,作为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项目建设重点学校,我校又被评为名牌中等职业学校,至今已连续5年通过绩效评价,保此殊荣,这是多少职教人30年辛苦耕耘的成果啊!
尾声:又搬家了
即将面临退休的我,早已从中层管理岗位退下,重点从事校史编撰或其他力所能及的工作,本想着再工作几年,当我满60周岁的时候,从这所熟悉的校园光荣退休。可是没想到,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任务完成后,一向思维活跃的校长,又有了一个新想法:建个新学校。冒出这个想法的缘由是:学校原来分南北两个校区,教师调配、学生管理等方面都存在很多不便。另外,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大好,想通过与高校联办的形式引进高等职业教育进县城,形成我县中、高等职业教育并存的大好局面。具体设想是在新建职教中心的附近,同期规划出高等职业院校园区,先进行职教中心校园建设,待时机成熟后,再建高职园区,形成一个大的职业教育基地。
这个想法向县里有关领导汇报后,很快得到了县领导的同意和支持,并且把新职教中心建设项目纳入我县重点项目进行推进。很快,从2017年开始,申请立项、考察征地、勘察设计等前期工作同期铺开,新校园建设准备工作开始了。
新学校建设紧锣密鼓地推进开来,历时三年时间,一所占地180亩的全新学校终于建成,中途经历的千难万险不再言叙。2020年暑假开学后,全校师生举校搬迁。迈进高大气派的校门,坐在幽静的长廊下面,看着眼前一栋栋崭新的楼房、碧波荡漾的湖面、远处宽阔平整的塑胶操场以及校园内青春朝气的同学们,心中充满了对学校、对职业教育的希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