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杂志《自然》有一篇文章,讲述科学家们发现:“遗忘,是大脑的预设功能。”
也就是说,遗忘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确是如此,单凭个人的记忆,难以抵挡岁月的尘埃,于是为了记住,中国人有了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
中国人用这种集体记忆的方式,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每一个祭祀的节日,都是为了不遗忘。
他们没有死去,只是换了个地方活在人心里。
1
清明,是不忘本
在我们云南老家,清明前后去上坟祭祖叫“挂亲”。坟上随风飘扬的白纸,是为了告诉后辈:清明,缅怀先人,挂念在心。
儿时,长辈领着我们去扫墓,一家人整整齐齐,像往年一样清理杂草,点香,烧纸,祭拜,然后坐下讲讲祖先的故事。
中国人自古以来是个“敬天敬祖”的民族,讲究“叶落归根”,非常重视血脉传承,因此清明节作为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在国人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清明时节,仅是“清明”二字,便足以让生者泪目。那些在地下长眠的亲人,是血脉一代代的传承。树高千尺不忘根,人们不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即使不能回乡,人们也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先人的思念。
这份情怀不仅仅是对故土的眷恋,更是对祖先的缅怀。跪拜、烧香、磕头、作揖,归宗溯祖,那是我们血脉的来处。
除了纪念家族先人,我们还会去烈士纪念馆,烈士陵园扫墓,寄托我们的哀思,表达我们的敬意。
中华民族饱经患难,近代以来,山河屡遭列强践踏,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用血肉之躯挡住敌人的枪林弹雨,用生命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
抚今追昔,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不仅源于自己的先人,还有那些为国家兴亡、民族自强献出生命的英烈。
清明祭先烈,是为了铭记历史,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清明祭英烈,是缅怀先烈英勇事迹,感悟奋斗的意义,为建设繁荣富强祖国而努力;清明祭英烈,是传承革命先辈优良传统,让艰苦朴素、勤劳勇敢等优良作风代代相传。
生前当尽孝,死后亦哀思。在一代代的祭祖扫墓中,家族故事一年年诉说着,这不仅仅是家族共同记忆的唤醒,也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凝聚力、认同感的形成。
2
清明,是先人的祝福
在现代社会迅速发展的潮流之下,年轻人很早就从大家庭里走出来。在外地求学,在异地打拼,为了过上好生活,加过班,熬过夜,拼过命,见过形形色色的人,奔波在各种社交场合,常年漂泊在外的我们常常会忘了自己是谁,自己从哪来、可以回哪去?
清明节,就是一个让你回忆起一切的节日。它让你记起你的来处,记起你的祖辈,记起他们曾经也为生活奋斗过、努力过。
我们不远万里回到家乡,祭扫先人,传承家庭共同记忆。个体生命链接于家族代代相传的生命长链,精神得到安顿,灵魂找到归属。
作家史铁生曾说:“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
与家人一起祭奠祖先,一炷香,一声惦念,一次心与心的交流,都会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抚慰。
缅怀逝者,激励生者,教育来者。
我们重拾生活的勇气,其实是祖先的祝福。
3
清明,学会以爱告别
在画家及作家丰子恺记忆中,他幼时每年祭祖是一件盛大的事,清明三天都去上坟。第一天上自家村里的“杨庄坟”;清明正日,同族五条村,租上两条大船,上“大家坟”;最后一天才是他们一家几口上“私家坟”。
在这场年复一年的仪式里,父辈们谈论家长里短,孩童们嬉笑玩闹,何尝不是在告慰祖先:儿孙满堂,家族兴旺,您老人家可放心了!
多年以后,当年的三岁小儿慈玉,已长成白发老人丰子恺,但这些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让他以爱与温柔活了丰盈的一生。
电影《寻梦环游记》里说: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因此记忆是最好的告慰。记住就是最好的力量。记住了,他们就没有真正离去,只是换了个地方,活在爱他们的人心里。
请学会记住。
记住花开,记住春味,记住春忙,记住悲欢,好与不好构成生命的全部,无论悲欢都记住。
念念清明,念念不记忘他们曾经来过、爱过、活过、为这个世界的美好奋斗过。
清明,就是让我们学会以爱告别,以爱相处,不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