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英语教学中总会接触到一些学生,上课上到一半会跟我聊起他们在生活上的心理困局。本周我又一次意外地承担心理辅导的工作,不过这一次我面对的是一位被诊断为双向躁郁症患者的学生。
双向躁郁症,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之一,它跟抑郁症的区别在于它有时抑郁,有时却会兴奋过度,甚至不能自控,从而呈现躁狂行为。
那一天,我准备了相关的英语学习素材,早早就到了课室,等待学生的到来。 学生一进门,发现她曾经参加过我的寒假雅思小班课,我充满热情地跟她打招呼,只见对方的眼神非常呆滞,甚至迷茫。一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对方是一名双向躁郁症患者。
这位J同学坐下,我用英语帮她介绍了口语课的目的与计划,但她依然面无表情。她的黑眼圈也让我觉得她经历了长时间的失眠。她用英语作了简单的答复,我问她有没有具体的考试规划,她说没有,我开始感到好奇,就问对方有没有什么困惑和疑虑。按照我的经验,如果学生不能尽可能在学习之前澄清一些难题,后面的效果会很不理想,所以我开始了解对方的困难。由于我还记得整体的经过,接下来将还原大部分重要的对话内容。
当中有一些细节,很值得留意。
———————————————————————————————————————————
J: 我最近有很严重的问题,发现现在很多事情都做不了。
TOM: 哦?你身体不舒服了?还是?
J: 我有严重的心理疾病。
TOM: 心理疾病?你去看心理医生了?
J: 是的,心理医生诊断为双向躁郁症,开了好几种镇静药物。
TOM:那你应该寻求过很多帮助了吧?
J: 我也找过两名心理咨询师。
TOM:嗯,感觉怎样?觉得他们能够帮助到你吗?
J: 我一度很依赖第一位咨询师,但后来我换了一个。
TOM: 你有移情咨询师吗?
(移情,一词来源于精神分析学说,是精神分析的一个用语。来访者的移情是指在以催眠疗法和自由联想法为主体的精神分析过程中,来访者对分析者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是来访者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会太多投射到分析者身上的过程。)
J: 我对第一位咨询师倾注了很多感情,对方似乎也对我动了真情,后来因为专业的缘故,他被迫中止了我们的咨询关系,我就换了。
TOM: 嗯,好的,那我们回到这节课上,你今天来找我的目的是什么?
J: 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应不应该来,我昨晚很纠结自己要不要来上这节英语课,昨晚我突然觉得很难受。
TOM:什么事情让你觉得很难受?
J: .......
TOM:你可以放心说,我都是保密的。
J: 昨晚我跟一个普通朋友聊出国申请的事,然后交流一阵后,我发现我自己好像很多事情都不了解,觉得很烦。
TOM:嗯,然后你因为这个事情有什么想法?”
J: 我就觉得自己很一无是处,都不知道当前要做什么才合适,所以我失眠了一个晚上,并且症状又发作了。
TOM: 什么症状?你可以举例子吗?
J: 砸东西,锤自己的胸部... 感觉太糟糕了。
TOM:你为什么在那个瞬间觉得很糟糕?你可以尝试详细描述一下吗?
J:我很在乎别人对我的评价,我不想让别人觉得我啥都不懂。对方一问,我也很多事情不了解,然后对方微信里居然对我说:“你怎么现在还不了解这个事?”我就觉得她应该觉得我一无是处的感觉。
TOM:明白。
(这个瞬间,我已经肯定,她背后肯定有什么事情,于是我也就只能启动心理求助模式,进一步深挖。鉴于对方被诊断有心理疾病,我整个过程也相对谨慎)
————————————————————————————————————————————————————————————
(停顿了一会,我继续我们的对话。)
TOM: 如果你不介意的话,可以告诉我,你今天来找我,需要我怎么帮助你?
J: 我昨晚考虑过不想来的。
TOM: 那今天为什么会改变主意?
J: 我记得你在寒假班的时候没事都会问我近况如何,所以我想,你应该是能聊的。
TOM:你也求助过心理咨询了,我不是专业心理工作者,你觉得我可以为你做点什么。
J: 4年心理咨询。我发觉我还是很痛苦。
TOM: 这样吧,我们今天不要采用心理咨询的操作模式,我们以朋友的身份聊,过程中我可能会插你的话,你介意吗?
(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是不能插话的,所以我就开启了半教练的状态。)
J: 好的。
TOM: OK。 昨晚对方跟你聊天时, 你说她觉得你好像很多事情都不知道,让你觉得自己好像啥都不懂,顿时觉得很难受。其实你自己想不想出国?
J: 我也不知道自己想不想出国,我现在很心烦。我觉得我根本没办法让自己好受,加之之前回大学,因为疫情,各种封锁,我觉得真的很想死了算了。
TOM:那如果没有了疫情,你会有这些想法吗?
J:我有病的,时不时发作,我觉得自己很难受。
TOM:会不会?没有了疫情,你会不会如此难受?
J: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
TOM: 假设你现在想出国的话,你会有什么困难?
J: 很多繁琐的内容,申请工作就有一大堆事情要做了。
TOM: 那如果不出国呢?不出国你觉得自己能做什么事情吗?
J: 我可能要去考研吧。但也很烦,我都不知道怎么说。
TOM: 好的。如果你觉得你没有任何心理挑战的话,你会不会去做这两个事情?
J: 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TOM: 你出国和考研这两个事情是不是你自己的想法?
(J犹豫了一阵,但我用非常真挚坚定的眼神看着她,最后她有所松口了)
J: 哎,你不知道,我没有办法决定这一切,因为我妈一直都想要我继续深造。
(BINGO!终于找到重要线索)
———————————————————————————————————————————
TOM: 你妈对你有什么期待。
J: 其实,我一直生活在一个非常专制的家庭。我妈是占有欲极强的人,因为她自己事业有成,家里包括我爸的日常作息都被她管得很紧。我小时候到现在从来就没有被我妈夸过,小时候,我的优秀成绩就是她向别的家长炫耀的资本,但每次面对我,她总会说:”你还应该做得更好。”
(这个时候J开始亢奋了)
我去,那还得怎么样才算好啊?!我有些时候觉得太糟糕了,就算我做到多好还会被人嫌弃。
TOM: 理解。确实不容易。
J: 我真的没有办法改变这一切,我始终觉得自己要承受太大的心理压力。她根本就不会在乎我这点。然后,你知道吗?我现在被诊断有心理疾病之后,她反而对我没有了当初对我的那种期待了。
TOM: 你有心理方面的挑战,然后你妈对你没有了这份让你产生太大压力的期待之后,你有什么感觉?
J: 自从她知道我去看心理医生之后,她对我的期待就少了很多。但是她又对我有其它的要求了,甚至更加离谱。
TOM: 什么要求?
J: 要给我安排对象,还只想安排那种做生意的人跟我相亲,让我嫁给对方,我就更加不爽了。
TOM:好的,明白。接下来我尝试告诉你一些心理真相吧,我以一个哥哥的身份来帮你分析,可能你会接受不了。如果你接受不了,可以当场骂我,并把你的所有情绪发泄出来。我有一个问题,如果你妈对你没有了当初的期待,你觉得你的心理挑战都会消失吗?
J: 不好说,不可能没期待的。
TOM: 其实,你的心理挑战均来自于与你妈之间的关系,人的一切烦恼均来自于人际关系。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而对别人课题的干涉就会造成冲突。你妈对你课题的多重干涉,让你觉得很无力,又没能力改变你妈的想法,却又想逃脱这种痛苦,你也就只能把你在周遭所发生的事以及接触的人那里找来让自己面临挣扎的素材,只要你给她感觉你真的有问题,那她的那份期待就会没有了。但问题又在于你现在的状态,你妈却要你去跟自己不喜欢的人相亲,要求你不要继续进修了,你也觉得很难受,很无力,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所以你昨晚一系列的事情就让你倍感焦虑,这些全部变成了你痛苦来源的关键素材,也就是说,这份痛苦可以让你更好地达到逃脱期待和任何责任的目的。
J: 不可能! 你有病吗?绝对不是这样的。你的分析非常危险,我痛苦就是事实,但说我是因为不想我妈对我有期待,才弄到自己现在这个样子,怎么可能???
TOM:那你可以尝试回答我的问题。如果你妈不对你有期待了,你会不会让自己有这种状态?
J: 我妈根本不可能改变的,你作这种假设不合适。
TOM: 万一她真的改变了呢?你会不会改变?不再让自己保持目前的状态?
(J开始眼眶红红,我是准备递面巾纸了)
———————————————————————————————————————————
J沉默了很久,然后看着我,说:“那我现在能怎样?我根本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我不这样,我妈会给我更大的压力,我又太在乎大家对我的评价。我现在这样,我妈却要我去跟不喜欢的人相亲,我都没办法挣脱啊!”
TOM: 如果现在只给你两个选项,一个是保持现状,让大家都觉得你有问题,然后就符合你妈的意愿去跟人家相亲,最后结婚;另一个是你回到之前的状态,你妈对你有更多的期待,而你会面临很多很多的挑战,你会选哪个?
J: 有没有其他的方案?两个都太痛苦了。
TOM: 没有,如果你没法选,那我们可以先暂停冷静一下,或者今天晚上回家思考一下。想清楚,你选。
(J喝了口水,沉默了一阵)
J: 那我还是回到之前的状态吧。
TOM:嗯,如果让你回到之前的状态,你觉得你当前可以做什么事情?
J: 但是我对我妈产生了太大的依赖了,我觉得现在很难挣脱。
TOM:抑郁的根源本质上就是自己觉得很无力,并且自己没价值。你完全有可能挣脱这一切。决定我们自身的本来就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吖。
J: 那我究竟要怎么做?好烦啊。
TOM:其实今天经过一番挣扎,你依然决定来找我,说明你自己已有答案的。
J: 是什么?
TOM: 你要挣脱你妈所导致的一切心理挑战,解药只有一个,就是让自己能够独立。
J: 为什么?
TOM: 只有你在能力和经济上实现独立,才能让你摆脱无力感和无价值感,如果你自己实现突破了,你妈对你所做的一切都很难对你产生什么影响。
J: 你这样一说,我觉得事情又变得很复杂吖。啊! 好烦啊!
TOM: 我们可以冷静一下,试着想想未来的状态。你想想,五年后十年后,你依然每天有痛苦,然后真的如你妈所说的那样嫁给一个做生意的人,你觉得你会怎样?你愿意过上这种日子吗?
(J同学不太坚决地摇了摇头,眼神游离,不敢看着我)
TOM: 然后你再想想,你尽自己的努力回到当时的状态,你妈又重新对你有了各种期待,虽然你也会遇到很多挑战,但如果你把这些压力源全部转换成动力,让大量的工作和学习占据你的时间,把你的心理能量消耗在学习工作上,而非痛苦的内省,到最后你积累到一定程度了,也有了独立的能力。而当你独立了,你就有能力去挣脱你妈对你的支配了。
J: ....嗯
TOM: 前者你没有任何成长的机会,你发觉你出事的这段时间,你的痛苦减少了吗?事实上你依然痛苦,甚至更加痛苦。后者可能你也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它给了你成长突破的机会,也让你看到独立的希望,而你真正独立了,才可能更好地克服心理上的种种挑战。
J: 好像两条路都好痛苦啊。
TOM: 现在想好像都痛苦,但你想五年后十年后的自己,回想到今天的你,你觉得哪一条道路能够给你带来更深的安全感呢?你根本没有办法改变你妈,但是你完全可以改变自己。
J: 但我觉得自己没勇气去改变这一切啊,我发觉自己太依赖我妈了现在。
TOM: 这样你就更需要让自己有独立的能力,否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关于改变,每个人都有选择,这个选择,既需要勇气,也需要自省。
J: 但我能先做什么呢?我觉得做什么都难,都不知道从何开始。
TOM: 你今天来了,其实你早有答案,只是你自己没发现而已。
J: 究竟是什么?
TOM: 我在这里上什么的?
J: 但是我觉得很迷茫啊,我应该如何开始学习?
TOM: 这也不就是你来找我的关键原因吗?
J: 但是我觉得我现在的状态真的很难备考啊。
TOM: 理解,你在备考过程中遇到困难了,觉得心理支撑不住,请在内心念着自己的全名“XXX,冷静下来,现在发生什么事。“ 抽离出另一个你,让你在第三人称的状态下分析当前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合力把你的”心魔“给压下去,不让它支配你宝贵的身体。
J: 这也太难了吧。
(她又无缘无故有些亢奋了)
TOM: 尝试一下,不会让你失望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心魔,我现在也在克服我自己的内心课题,你也可以做到,要驾驭它还是被它驾驭,完全看你自己。
J: 啊!算了!管它!那你现在干脆告诉我接下来口语考试应该怎么办?
.......
———————————————————————————————————————————
后来我们理清了备考计划,她走之前转过身对我说了一句话:”我突然很怀念这里。“
我笑着对她说,”你接下来所作的一切努力,都会让你怀念更多的地方。加油啊!“
事实上,我也明白J同学短期内还可能会依赖药物入睡。一次对话也不足以帮助她实现改变,她现在依然会觉得一切都很复杂,但毕竟我只是上英语课,所以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帮助对方明确目标,以更好帮助她实现独立。而雅思考试,出国留学,对她来说就是一个契机。
下面复盘我在对话当中所输出的点。
(1)在对话的过程中,我并没有迎合对方称她就有病,而是不断用“心理挑战”这个词来代替“心理疾病”。 我从头到尾都没有说“你的病“,而是用了“挑战”取而代之。如果一个人老是给自己贴标签,TA会逐渐认为自己就是标签所描述的那个样子。她认为自己有心理疾病,而且听到太多这个词,她就会一直觉得自己真有病。
事实上,我一直认为,没有严重的心理创伤,大脑损伤,或者先天缺陷,我们在对待他人的心理问题时不要给对方贴上“有病”的标签。即便真的是一种病,都应该过滤掉,换成别的说辞。人的潜意识是非常微妙的,它会不断摄入很多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比如文字称呼。
(2)我在对话前跟J强调过我可能会在中途插话,事实上对方在下课后有告诉我,她有时很不喜欢我插她的话,但她仍然觉得可以接受。我一开始并不想扮演心理咨询的角色,毕竟我不是专业工作者,更重要的是,我当时的目的只是想帮助她看清心理真相,从而把能量都用在实现目标。
对方已经找过两个心理咨询师,让心理咨询来为她排解压力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显然,在J同学依然还是觉得很痛苦,并且只是想来上英语课的情况下,我决定一开始就强调好自己可能会插话,让对方觉得不像是心理咨询,只要对方承诺允许了,自然也不会无法接受,我也可以排除一些负面的反馈。
另外,J同学的第一个心理咨询师应该重新回去再培训了。这种案例居然对来访者动了感情,也真不成熟,对方移情,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反而让对方更依赖自己,看来现在不专业的人还是很多的,而且还收那么贵的咨询费,也是过分了。
(3)目的论始终在J同学身上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她为了逃避她妈给她带来的所有精神压力,就让自己看起来有病,不断让自己变成只想寻求帮助而感到很痛苦的人,最后演化成了双向躁郁症,这样她就能逃避期待从而摆脱这种痛苦,“自己不需要任何付出并承担责任”的这个目的也就能实现了。
但她的母亲对她的态度改变却也让她陷入了另一个死胡同,然后她又重新动起了想去进修考试出国的念头,却又不能坚定自己的决心。结合我自身的经历,加上与不少青少年和大学生的接触之后,我越来越坚信目的论才是真相所在。
我现在喜欢适当问对方的过去,然后剖析对方是否可能利用了以前发生过的什么糟糕事来成为它产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因素,而有了心理问题对方又能在当前达到什么目的,恰好也是我感兴趣的重点之一。我发现很多人,都会为不想改变某些具体的东西来产生各种问题,从而达到不用改变的目的,从而让自己的所作所为合理化。
(4)我跟J同学强调在某一刻遇到了什么事情让自己内心产生波动的情况下,一定要在内心里念自己的全名,然后告诉问,”你应该如何面对当下这件事“这样能够更好地恢复冷静,重新梳理事件,避免做傻事。 这叫做”抽离”,既让自己变成第三人称去看待自己所发生过的事。人在情感距离太近的时候很容易失去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只有通过抽离让自己的情感距离遥远,才有可能更好看清本质,作出合理的决策。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
J同学接下来也打算继续让我给她上英语口语课的。然而,我现在想的可不是单纯跟需要得到帮助的人们上课了。因为我觉得自己的时间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