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实秋散文《书房》,中有”獭祭“一词,这是个颇有趣的词语。
早在《礼记·月令》中,即有“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句,说的是孟春季节的物候特征。《魏书·律历》“雨水,鱼不负冰,獭祭鱼,鸿雁来”,则指明了这是雨水节气的特点。
脑补一下“獭祭鱼”的场面:一只浑身湿漉的獭,在河岸边摆了一排刚刚捉来的鱼,前肢合十,嘴上念念有词。是不是让人想起了央视节目《动物世界》?
《礼记·王制》也有“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豺祭兽,然后田猎。鸠化为鹰,然后设罻罗”的说法,强调了人要因时而动的主张。从中也可以看出,不仅有“獭祭鱼”,而且还有“豺祭兽”呢。
“獭祭鱼”还有比喻意义,《唐才子传》说李商隐“工诗,为文瑰迈奇古,辞难事隐。及従楚学,俪偶长短,而繁缛过之。每属缀,多检阅书册,左右鳞次,号獭祭鱼”。这种情况就是所谓“掉书袋”。
“獭祭鱼”往往简化为“獭祭”。如《阅微草堂笔记》“三十以前,讲考证之学,所坐之处,典籍环绕如獭祭;三十以后,以文章与天下相驰骤,抽黄对白,恒彻夜构思;五十以后,领修秘籍,复折而讲考证”,唐独孤及《山中春思》“獭祭川水大,人家春日长。独谣昼不暮,搔首惭年芳”。
日本有一种清酒也叫“獭祭”,应该是音译吧,没喝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