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影响沟通的三个因素——知觉、同理心、情绪,并学习如何控制这几个因素,以期提高我们的沟通技能。
01 知觉: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什么叫知觉?那就是“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文化、经验和思想的不同,可能对同样的事物产生不同的知觉。那么如何在沟通中克服这些差异呢?
首先,我们要认可“世界所是”与“我们所知”之间的差距。发生在世界上的许多事情都超越了人类所能认知的范围,我们需要靠四个步骤来有效组织我们的知觉:选择、组织、诠释和协商。
其次,我们从环境中选择某些刺激来获得信息。这时候,刺激的强度很重要,越强的刺激、重复的刺激、带有动机的刺激,越容易被我们获取。
从这个角度来说,当你希望别人获取你的信息时,你可以大声地告诉他,这就是一个有效的刺激,足以成功引起注意。又或者,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从环境中获取信息后,我们要将它们组织成有意义的形式。每个人都有一套不同的方案来组织我们对于其他沟通者的印象,社会科学家称之为“知觉基模”。我们习惯于用性别、职业、年龄、外貌等来区分别人,进而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这都是由知觉基模塑造的。知觉基模在帮助我们更简化地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容易让我们陷入刻板印象的陷阱。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男人都是怎样的,某个地区的人都是怎样的,处女座都是怎样的……一旦陷入刻板印象,人们就会将个别事件或者行为普遍化,从而来佐证自己的主观判断。刻板印象,人皆有之,一个有效消除刻板印象的方法就是,把每个人都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一杆子打翻一船人。
沟通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而沟通中的信息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就需要根据交情深浅、个人经验、对人类行为的假设、态度、信息、自我概念和关系满意度来形成我们的诠释,从而理解不同语言、表情、行为背后的潜在意义。善于诠释异性暗示的沟通高手,也具备成为情场高手的潜质。可见,弄懂沟通背后的意思是多么的重要。
知觉不是孤立的行为,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人们会影响彼此的感觉,并试图在感知上达成一致。这一过程即是协商。了解协商运作的一种方法,就是将人际沟通视作彼此故事的交换。学者将我们用以描述个人世界的故事称之为叙事。当我们叙事的内容与他人的发生冲突时,我们可以选择坚持自己而拒绝接受别人的看法,或是选择协商出一个具有共同基础的叙事。而共享的叙事则能为顺利沟通提供机会。比如,恋爱中的两人若对一些重要的事存在共识,便会更满意彼此的关系。(不好理解)
02 知觉核验
任何有效的沟通,都离不开敏锐的知觉。
影响知觉的因素:生理因素、文化背景、社会角色、职业角色、关系角色等。此外,我们的知觉都是有倾向的。比如每个人都习惯于“严人宽己”,对别人是马列主义,对自己却是自由主义。我们也往往会首先看到别人的缺点,首先关注最明显的是表象而非本质。有时难以避免刻板印象,会先入为主地用有色眼镜看人。最要命的是,我们往往不自觉地以己度人,通过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来评价别人,认为凡是和自己观点不同的人都是白痴。在互联网行业内,许多产品经理尤其需要避免这个问题,否则往往设计出了自己喜欢的产品,结果用户们却并不想要使用那些功能。
要验证我们对别人行为的诠释是否正确,就需要用到“知觉检核”这一工具。知觉检核的完整程序包含了以下三个步骤:描述你注意到的行为、列出关于此行为至少两种可能的诠释、请求对方对行为诠释作澄清。比如说:“你刚才关门很大声,我不确定你是否对我不满,还是说你只是比较匆忙。可以告诉我你真正的想法是什么吗?”这种沟通方式是以真诚的相互了解为目的的,除了可以澄清暧昧的信息外,还可以通过维护对方的颜面来减弱对方的防卫或攻击心理。(“你到底为什么生气?”或者“快说实话!”这样的沟通方式很容易激起对方的防卫心理。谁说我生气了?凭什么说我在说谎?面对诸如此类的回应,哪怕你的诠释是正确的,一旦对方产生防卫心理,也注定不会有什么好的沟通结果了。)
03 同理心
同理心是从另一个人的角度来体验世界,重新创造个人观点的一种能力。同理心意味着我们要把自己设想成他人,去切身感知他人的观点和情感,进而去真诚地关心他人。
如何才可以增强我们的同理心呢?文中提出了枕头法,它用五种立场看同一项议题:我对你错、你对我错、双方都对也都错、这个议题不重要、所有观点皆有道理。(不同角度都想一遍)这方法可以让我们跳出非白即黑的二元价值观,切换到多元的视角。承认世界的多样性,是避免刻板印象的有效方法。(避免“坐井观天”、“井底之蛙”)
04 什么是情绪
心理学家把这种理解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叫做“情绪智商”。
情绪由多种要素构成。首先是生理因素和非语言反应,当我们产生强烈情绪时,可能会自然地出现心跳加快、瞳孔放大,并伴有脸红、出冷汗、语速加快等多种现象。其次,多数情况下,情绪需要借助认知的解释来定义。另外,情绪也可以通过直接的口语表达体现出来。有些情绪是基本的,比如喜怒哀乐。其他情绪则是两种或更多种情绪的组合。有些情绪是强烈的,有些则比较温和。
05 你该怎么表达情绪?
答案是扩充你的情绪词汇。举个例子,常常有人说:“我觉得我们见面太频繁了。”事实上,“觉得”背后的真正的含义是“我认为我们见面太频繁了。”如果再加上真正的感觉字眼,应该是“我认为我们见面太频繁了,这让我有种束缚感。”真正表达情绪的词汇是“束缚感”。很多人认为他们自己在沟通,在表达情绪,其实他们的句子是对情绪的一种伪装。
用贫乏的词汇(还行,不错等)描述感觉,对方会很难把握住你的情绪。过度使用“很棒”“好赞”之类的词语去描绘你各种不同环境下的感觉又有点夸大。
用不同的方式,说出同一种感觉:
1.用一个字眼:“我真高兴!”
2.说说你发生了什么:”我真是太高兴了,就好像站在世界的顶峰!“
3.说说你想要做什么:“我想给你一个拥抱!”
最后,你要对自己使用的语言负责:
少说“你让我生气”,而是说“我在生气”;
少说“你伤害了我”,而是说“你这么说,我觉得很受伤”。
06 管理困扰的情绪
因为情绪也分好坏。有些情绪是有助益的,有助于关系的有效运作;而有些情绪是无助益的,会降低有效运作的情况。盛怒、沮丧、惊恐、嫉妒,这些情绪几乎对人没有任何益处,你甚至可以极端一点地把它们理解为人类尚未在进化中剔除掉的情绪垃圾。这些情绪之中,有许多是基于大脑杏仁核区域的生理反应和情绪记忆,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反复的自身训练去克服这些无助益情绪。
“自我内言”指的是根据某件事情自己引发的思考,而这种思考往往会导致实际的感觉和情绪。例子:当你从邻居家门口路过时,那个人朝你骂了一句你的绰号,你可能会觉得你做错了某事惹到了他,从而感到受伤和心烦。换个情景,如果你路过精神病院,发现你的邻居在里面并且骂了你的绰号,你可能会觉得他一定是得了精神病,从而产生同情和怜悯的情绪。(很多时候是自己给了自己太多定义,自己把自己情绪搞糟的)
如何减少无助益的情绪,作者提出了理性情绪治疗法。我们要避免产生一些由完美主义、对他人赞同的极度渴望、对不良情况的侥幸心理、对因果关系的强行链接、对生活失去信心以及对灾难预期的过度担心等情况所导致的负面自我内言。以更具逻辑的情境分析取代任何非语言思考,往往能减少无助益的情绪,从而能更有自信和更有效率地沟通。
07 思考与讨论
在人际交往中,你是喜欢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还是愿意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