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初中时都学过《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文中渔人在离开桃花源时“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处处志之说明他在走的时候沿途标记,但在再次寻找时,却找不到。老师在讲课时告诉我们,桃花源是陶渊明的理想世界,没有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不必卑躬屈膝,这样的世界是他所向往的,并不存在,而《桃花源记》不过是他将自己的想像变成了笔下的文字而已。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先回顾一下这篇课文,文中桃花源的入口是这样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可见入口的形状是外小内大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联想一下陶渊明这个人的背景,陶渊明,东晋人,曾任彭泽县令,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去官场职务,归隐田园。乍一看,好像没什么不对,书上也是这么讲的,当年我读书的时候还被他的气节所折服。但是,我们仔细看,陶渊明生活在东晋,而魏晋时代的墓室是由巨大厚实的山石堆砌形成拱形,整体墓室结构成“凸”字形,这不得不让人猜想,桃花源,真的是活人居住的地方吗,假如我们把桃花源看成墓室,再来看这篇课文,结果又是如何?
下面我们把桃花源看成墓室,再来回顾一下这篇课文。文章开始,描写入口处的风景是这样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由此我们可知,入口处全是桃花树,而没有其他数木。小时候看过僵尸片的同学都知道,道士是经常用桃木剑来与僵尸战斗的,可见桃木有驱邪的作用,而桃花源入口处这么多的桃花树,真的就只是野生的桃花?不是有人故意种植用来驱邪的?
我们再看,“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所有人的衣服和外面的人一样。细思极恐,因为后面桃源人交代了“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他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没有出去过,他们的祖先是在秦末搬到此的,按理来说,他们的衣着应该和秦人一样,而不是和外面的人一样,经过几百年的变迁,服饰肯定有了新变化,不可能“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由此更加证实了我们的猜测,桃花源不是活人居住的地方,而是死人的墓室,渔人见到的也不是活人,而是死人。
最后,渔人回到城里“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渔人在离开的时候,桃源人对他说“不足为外人道也”,说明桃源人不想让人知道他们的所在,所以当渔人再次寻找时,会迷路,找不到桃花源的入口。而文章的末尾写道“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刘子骥在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想去寻找桃花源,但是还没等他动身,他就死了。这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刘子骥真的是病死的吗?他的死是否和桃源人有关?若果说第一次让渔人他们迷路是警告的话,第二次刘子骥的死便是桃源人的惩罚,而文章的最后也没有交代渔人的结果,他会不会因为没有信守承诺被桃源人抹去了呢?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
上述内容都是我的想象,或许只是我们过分解读了陶渊明的文章,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可能就是书上所说的那样,只是自身精神世界的寄托,并没有其他的想法。因为如果是我们猜测的这样,那么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又是什么,他又是如何知道这个故事的。但魏晋时期玄学之风盛行,陶渊明写出这样的文章来也不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