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了一会儿自行车,代价有点大。难得让我手洗的一件裙子,还没穿几次就这么被卷进车轮搅烂报废了。
妹妹咳嗽了好几日,去社区医院做雾化,好不容易停个车还被贴了罚单。
可是,转念一想,是自己忘记骑车不能穿长裙,裙裾卷进车轮没把自己带翻摔坏已经很幸运。关于报废的新裙子,可以拿去裁缝店剪短一段,就当换了个新款。
停车罚款还没来得及交,就收到了因“该车连续三个月无交通违法记录,本次违法不予处罚”的免于处罚的信息,让人感受到一丝政策人性化的温暖,妹妹的最后一次雾化也做完了,并且再也不害怕做雾化了。
很多时候,不是生活不顺或不幸,而是取决于我们以何种心态看待它。
佛说:幸与不幸都是正常的,都应以正常心态坦然待之。
生活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物质的富足或贫瘠,更关键的是我们对待它的态度和心境。
凝飞早练晨读20210928家庭教育学习分享——5条心理学法则,教出自律的孩子
每一个不自律的孩子,都是因为父母的引导不到位。
如果父母能懂得这5条心理学法则,一定能找到培养孩子自律的正确“路径”。
1.超限效应:
父母唠叨越多,孩子越反感
为什么父母越唠叨,孩子越反感?
这是因为“超限效应”发作:
当刺激过多或过长,时间过久,就会引起人的逆反现象。
父母的唠叨太多,会让孩子有种“我偏要这样”的逆反心理。
给孩子的提醒和批评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总是对一件事“揪住不放”,会让孩子的信心倍受打击,也会削弱亲子间的信任感。
有一位妈妈在教育孩子时给自己定了三个原则:
孩子犯错时,批评和鼓励共用,一件事杜绝反复说教;
用时间掌控孩子的规则,而不要反复提醒;
与孩子沟通,用“做”代替“说”,不对孩子摆高姿态。
教育孩子,避开“超限效应”,再不自觉的孩子,也会慢慢学会自我约束,习得自律。
2.德西效应:
错误的物质奖励,扼杀了孩子的内驱力
奖”和“惩”的方法虽然短期能激励孩子,久而久之却会存在很大的隐患。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德西效应”:
当孩子对一件事有兴趣的时候,用物质奖励激发他短期能有效,但是一味地物质奖励,会让孩子失去内驱力。
如果孩子的某些行为,只能靠外在的刺激维持时,刺激一旦减弱或是消失,行为能力也会随之减弱。
曾有一位哲学家提出这样的理论:
孩子会主动去做一件事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孩子喜欢,二是因为孩子能得到回报。喜欢是在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让他“想去做”;而得到回报会导致孩子分不清“回报”和“喜欢”,更偏向于“物质交易”。
培养孩子的自律,先要将被动变为主动,它绝不能靠物质奖励。把兴趣和需求融入到教育中,孩子才会有“我想做”的状态。
找到孩子真正的热爱和成就感,他才会真正凭借内驱力做事情。
3.罗森塔尔效应:
改变,从给孩子积极的期待开始
当你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孩子时,他就会按照父母所期待的样子发展。
它就像给孩子的暗示,你越向孩子传递正面的期待,孩子越觉得“我一定可以”。
鼓励是一种积极暗示,给孩子越多,孩子就越积极。
肯定和夸奖会给孩子信任感,这种感觉会支撑孩子的信念,让他从被动变为主动,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与其批评孩子“你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如说“我们看到你的努力了,下次再接再厉”。
语言中自然流露出期待感,孩子就会有“我一定要做好”的信念,自驱力也会随之而来。
一个拥有自驱力的孩子,是打心眼里愿意去做一件事。
一旦有了这样的动力,他不需要别人的催促和逼迫,就能培养出自律的品格。
4.路径依赖:
从小培养好习惯,是孩子自律的关键
心理学上所说的“路径依赖”:
人一旦进入某个路径,不论是好是坏,都可能对这个路径产生依赖,并且很难改变。
一定要在孩子没有自主能力的时候,就要监督养成习惯;
监督的过程很苦,你必须时刻留意他;
等孩子定型了以后,路就好走了。
父母用正向的“路径依赖”,去监督孩子。
比如:放假期间,给孩子规定每天练字的时间,要读多少本书。
有了小目标,孩子就会有动力,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将它变成习惯。
5.破窗理论:
以身作则,营造自律的环境
有时候,我们常常发现,孩子坚持的某个习惯、某个特长,突然因为事情耽搁,只要有一天松懈下来了,就很难再坚持下来。
这样的孩子其实是陷入了“破窗理论”:
一旦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和玻璃,这扇窗户得不到及时维修,就会有更多的窗户和玻璃被打坏。
就像孩子放纵和懈怠,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父母不及时纠正,问题就会越积越多。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孩子建立起来的好习惯,很容易被坏习惯腐蚀。
要养成孩子的自律,就要从“根”上来修复孩子,而这个“根”就是父母。
父母要阻止“破窗效应”的发生,只需要做两件事:
用榜样去引导孩子,让孩子尽量不要打破好习惯;
如果好习惯已经被打破,就要用正面事物来代替不良行为,并消除。
比如:
孩子不爱看书,父母可以先自己拿起书来读,营造氛围;
孩子总是玩手机,父母就要将自己的手机收起来;
自律的父母,才会养出自律的孩子。
当孩子出现坏习惯时,一定要及时修正。“补洞”的过程,就是把孩子推向自律的开始。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
“有一种品质可以使一个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脱颖而出,这个品质不是天资,不是教育,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父母作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领路人,就要做好孩子成长中的教练。
孩子总是拖拉磨蹭不自觉,这不是毛病,而是成长过程中需要修正的问题。
他们需要我们的引导和帮助,看见孩子的需求,用温柔的方式沟通,怀着同理心去理解他,孩子才会在最大程度上自觉。
每一个孩子,自律上进的火花一直都存在,它不是被蛮力压制的,而是被智慧点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