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闺蜜阿琳是语文老师,在老家乡下的一所学校教小学五年级。前几天,她跟我讲起她班上的一个学生。
她叫李艳,非常普通的一个名字,就跟她的人一样普通。
阿琳教了她一个学期,都没怎么特别注意过她,只记得是个很普通很安静的女孩,也不爱笑。直到去年期末前的最后一节作文课,阿琳才特别的留意起她来。
因为临近期末考试,不想再给孩子们增加负担,这堂课阿琳没有限制作文标题,同学们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最擅长的主题来写,也有很多同学把自己之前写的,未曾当作业上交过的日记誊抄了一遍。
这次的作业明显的比之前的任何一次都完成得要好,涌现出不少优秀的作文,但让阿琳印象最深刻的是李艳的作文。
从李艳的作文里可以知道,她的爸爸在她两岁那年不慎被工厂的机器所伤,左腿截肢。因为这次事故,本就不怎么温和的李爸爸变得更加暴躁,经常酗酒,醉酒后就打骂李艳的妈妈。李妈妈默默忍了两年,终于在李艳四岁的时候不堪折磨,抛下丈夫和女儿改嫁他乡。
其实这样的故事在这所留守儿童占了大半的学校并不算罕见,班上也好多个孩子是来自单亲家庭。但让阿琳震撼的是李艳的作文里蕴含的感情,简直不像是出自一个10岁小女孩之手。
李艳的作文写的是,几年后李妈妈因为思念女儿,不远千里回来探望李艳,母女久别重见的事。
文中从见面前对妈妈抛夫弃女的不理解,渴望母爱而不得的思念和怨恨,写到见面后的悲喜交加。有委屈,有埋怨,有依恋,将一个小女孩与远嫁的母亲久别重逢时的真实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作文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肺腑之言,读的时候仿佛有一个哭泣的小女孩站在你眼前。
征得李艳的同意后,阿琳把这篇作文作为范文在班上进行了朗读和点评。李艳获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和同情,脸上浮现了少有的笑意。阿琳也因为同情,对这个早熟懂事的孩子多了几分重视。
自此以后,似乎就一发不可收拾,今年开年后的新学期,几乎每一次作文课,无论阿琳布置的是什么题目,李艳都能拐个弯写到她的妈妈,她家的故事。怨恨、委屈、思念、依恋,感情依然是真实而浓烈的,但是一次两次还好,次数多了,阿琳终于觉察到了问题。
李艳已经不是在写作文了,她是在通过作文,通过对父母的控诉来博得老师同学的重视和同情,而班上的同学也渐渐的不想再跟她谈论这个话题。
几乎是阿琳在讲李艳的故事的同时,我就想到了鲁迅先生《祝福》一文中的祥林嫂。
祥林嫂丧夫丧子回到鲁镇后,一遍又一遍的向乡亲们讲述她的儿子阿毛的悲惨故事。一开始大家都会附和几句,撒几滴同情的泪水,次数多了,到最后“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
而眼下的李艳,正如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沉浸在自己的感情里,通过向身边人不断重复的控诉来获得认同。用不了多久,老师和同学就会对她的遭遇和她曾被赞扬过的真情实感感到麻木,甚至厌烦。
但归根结底,祥林嫂只是旧时封建家长制下的可怜人,李艳也只是一个10岁的懵懂的小女孩,他们的行为固然称不上完全正确,但也算是情有可原。
然而,环顾四周,我们会发现,我们身边成年人的圈子里也时常会有“祥林嫂”出现。
我有一个关系不错的曾经的同事,前两年辞职后回了老家的镇政府工作,我们时常联系。那段时间,她经常会向我抱怨,老家工资多么低廉,镇上的老乡们太难沟通,工作开展很不顺利,乡下的生活枯燥无趣……
开始几次,我都耐心听她倾诉,安慰她,开导她,但她几乎养成了习惯,每次联系,她都要抱怨一番。
后来,一方面因为忙碌,一方面因为厌倦,我渐渐疏远了这个朋友。
试想一下,工作了一天,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想跟朋友聊天放松下,朋友有烦恼,我可以听你倾诉,帮你分析原因和解决之道,一次两次三次,都没问题。
但次数多了,她不想着怎么去改变现状,调整自己,只是一味的抱怨。当抱怨变成一种常态,聊天中释放永远都是负能量,谁都会麻木和厌烦。
一件不幸的事情,诉说一次两次,获得的是同情和安慰,但反反复复的诉说得到的只能是厌烦。
尤其是当下的我们,身处成年人的世界,这世界自有它的规则。大家都很忙,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消费别人的可怜。
你若是弱者,该想该做的不是怎么去贩卖悲惨来获得同情与安慰,而是怎么改变自己成为强者。你若是有烦恼,该做的不是向身边人像倒垃圾一样一味的抱怨,而是应该努力解决烦忧,改变现状。
谁都不是你的情绪垃圾桶,有义务不停歇的接收你的负能量。
所以,请遵守成年人世界的游戏规则吧,别让自己成为现实版的“祥林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