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容易聚焦过去,我们容易在那儿思考为啥。因为我们普遍有一个理念就是我们认为要想解决事情就得找到原因。一遇到事儿就想是为啥呢?孩子出点什么状况就想你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事出定有因,这句话本身没有错。
但是很多事不一定能找到原因。因为很多事情的成因是跟多种因素都有关系的。还有一些事情即使找到了原因,又对解决没有什么帮助。比如有些孩子自理能力非常差,穿衣服吃饭都靠父母。这个问题的成因可能是小的时候的包办以及溺爱造成的。我们知道了原因,可又能怎么办呢?时光不可能倒流,不能回到以前去锻炼孩子。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找到了问题,比如说孩子自理差的问题,成因可能是溺爱包办。我们说如果现在我们不包办了,那么能改善这个问题吗?效果呢肯定是有一些的,但是孩子可能已经习惯了家庭的这样做法立刻不做了,孩子有可能导致其他的一些个问题,来抗议或反抗家庭的这种做法。
我们不要太纠结于过去,尤其是过去的原因。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引导孩子思考未来想要什么,现在能做什么上。
面对孩子的问题的时候,父母不妨和孩子好好沟通一下。看看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有可能他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一些解决的尝试。那么父母不妨陪着孩子一起去试一试,现在能做的一些有助于孩子改变的事情。当这些尝试有用,那么我们就多做一些。没有用,家长就陪着孩子换一换新的方法。有效继续,无效改变。家长就是陪着孩子一起寻宝,找到那些可以让孩子更好处理问题的方法及资源。
家长的陪伴与支持是孩子行动的动力。行动是战胜问题的良药,而犹豫会滋生更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