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壹默了然 图 | 网络
01
入秋,上海阴雨连绵。
“你读的第一本外国名著是什么?”几年前,下班路上,Tina问我。
“《简·爱》”我有点意外,忍不住抬头看了她一眼,自从进了地产行业,已经很久没有人问我这类问题了。
我们这代人,很多人接触外国名著,大概都是从《简·爱》开始的。
“你呢?”我问她。
“《傲慢与偏见》”,她开始感慨和自嘲,“所以长大后对感情带有一种我执和偏见,当时傻啊。”她笑着摇摇头。
Tina是公司的同事,第一次在楼下喝咖啡时,她说她喜欢贝克特的所有作品,尤其是《等待戈多》。
当时,我没有接嘴,以为她在装逼。想接近一个人,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对她的兴趣表示感兴趣。
后来得知,第二天她一个人去了话剧艺术中心,看全英文对白的《等待戈多》,那是她一个月前预定好的。
当我刚翻开《简·爱》中文版时,她已看完《傲慢与偏见》的英文原版。
02
这两本书的作者,恰巧都是英国家喻户晓的女小说家,两人无一不是在书写自己的人生。
作为作家,总归是要暴露自己的,不是以自传的形式暴露,就是在小说中暴露。如果你担心暴露,就不要选择作家作为职业。
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年),生于殷实之家,父亲担任了四十多年的教区长,母亲出身于比较富有的家庭,也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她十三四岁就开始写东西,二十一岁完成《傲慢与偏见》,小说讲述了乡绅之女伊丽莎白·班内特的爱情故事。
简·奥斯汀终身未婚,一生居住在乡村小镇,写着唯美细腻的英国乡绅爱情故事,两百年后,把自己活成了新版十英镑纸币上的头像。
简·奥斯汀去世的前一年,夏洛蒂·勃朗特出生了。
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1816-1855年),生于贫苦的牧师家庭,曾在寄宿学校学习,后任教师和家庭教师。《简·爱》这部作品根据其本人生活经历写成,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
作品中简·爱那贫困低下的社会地位,那漂泊无依的生活遭遇,都是当时英国下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简而言之,《简·爱》是灰姑娘式的爱情故事,《傲慢与偏见》是中产阶级男女的爱情婚姻观。
03
写作,就是写自己。读书,也是读自己。
你能够从一个人喜欢的音乐中看出ta的思考模式,也能够从一个人喜欢的书中看出ta的灵魂。
我不是特别喜欢简·奥斯汀的小说,但这并不影响我喜欢简·奥斯汀这个人,和她的小说名字。
不得不说,她真是太会取书名了。
《傲慢与偏见》初始题名《最初的印象》,有一种朋友就是这样,第一次见面看你不太顺眼,后来却关系越来越密切。
每个人的性格中,都会带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傲慢,此后的成长,就是不断地打碎原有的傲慢与偏见,建立新的傲慢与偏见,然后再打碎再重建,循环往复。
我也喜欢她的另一部小说名字——《理智与情感》,它点出了一个文艺青年对自己的终极期待。
我们读过的书,正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后来,看《简·爱》的我没有获得精神上相应的独立,看《傲慢与偏见》的Tina过着独立而自由的人生。
为什么呢?
梁文道曾在深圳图书馆演讲时说过这么一段话,大意是:
我发现一个人读励志的书籍多了都会变成傻子,就是立志立过头了。无论遇到任何困难、任何问题,他就想到要勇往直前、排除万难、不怕牺牲。
他没有考虑到,是不是自己错了,是不是一开始自己的决定就有些问题。他不管,反正他从头到尾就是立志,志气高昂。一个志气太过高昂、太过自信、人生观非常正面的人其实都有一点傻。
理性是有它的黑暗面的,崇高的理想背后往往就是无尽的血和肉组成的深渊——欲望的深渊。
如果一个人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人性里面的阴暗、邪恶,知道自己控制不了那种欲望、那种动力,你就会明白人生很不简单、很复杂,世界很可怕、有很多意外、很多我们不能控制的东西。
然后你有可能变成性格比较平和的人,至少你不会再犯傻。
不管他是不是腰封小王子,以上,现阶段的我,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