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防止学生会背诵相关公式、原理,但却不会应用的情况,这是死记硬背而不理解,具体如何防止这种情况呢?
1.识记应当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应当引导学生先理解再去识记。不要让学生去背诵不理解的东西,但是由弄懂实际材料、现象过渡到抽象的真理,一定要经过实际作业,而完成实际作业就正是掌握知识的过程,所以数学中经常牵涉到公式、概念、定义教学的,一定不能引入公式、概念之后就让学生读或者背,而要先进行公式、概念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再通过一定的练习,让学生巩固。并不是学生背会概念、公式就是掌握,而是通过练习理解概念、公式,可以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会应用于实践去解决问题,就是真正的掌握了。
2.要使识记在思考的过程中进行,比如吴正宪老师教学的乘法分配律,开始并不是直接告诉同学们:我们这节要学习的内容,而是经过大量的事实、举例,最后由特殊到一般的总结概括,学生在总结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也是识记的过程。虽然整节课并没有背诵公式,但是学生都会正确的解决问题与应用。有经验的教师并不让学生花专门的时间去背诵,而是明白思考与识记的统一表现得越明显,学生的知识就越自觉,就越会应用于实践。
3.特别是数学学科,如果学生在脑力劳动过程中对抽象真理的识记是以思考为主的,那么他就越会感知应用题中的条件,读完题之后,看到的不光是数字,而是因果之间的联系,不先进行算术运算,而是有一个总的解题思路,所以数学中概念、意义、公式的讲一定要通过多个事例让学生去概括、理解。
4.学科之间的联系很重要,每个任课教师都应清楚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的点在哪里,但更重要的是学科与学科间脑力劳动之间的联系。
5.对抽象真理、概括的第一次认识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要做到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就不让学生犯很多错误,同时做到识记与正确应用,所谓的先入为主,教师要明白学生错误的点可能会在哪里,提前研究、讲解,防止学生再犯同样的错误。
总之,要让学生的识记不是通过死记硬背,就要让学生思考,提前不用告知这是需要识记的内容,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理解,进而通过做练习,应用这个知识去解题,每应用一次就强化一次,解题的过程也是再度强化的过程,最后达到不需要专门识记就已经熟练记忆的地步,并随时可以再度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