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编辑:缕缕芳香
推荐理由:大多数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代沟和阻隔,但是两代人之间也可以像亲密朋友一样坦诚交流,互相尊重、包容。父母不要总是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要求孩子;孩子们在父母面前敞开心扉,进行内心世界的交流。
当我看到书架上龙应台那本《目送》的时候,突然很想以新的身份重新读一下她那几本书,重新去感受下作为一个母亲,作者是怎样跟她的孩子从陌生到熟悉,是怎样重新认识她所爱但并不熟悉、不认识的安德烈的。
这本书是第二次读了,上次看的时候我还是个大学生,不记得是不是《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这两本书让我对父母与孩子这个主题产生了极其浓烈的兴趣,书中作者和儿子的书信往来、种种相处的情境与我跟父母的相处方式特别相似,所以在看的时候经常会觉得深有同感,也会不自觉地去想,要是以后我做妈妈了,会是一个怎样的妈妈呢?
而如今,我离母亲这个角色越来越近了,体重秤和隆起的肚子也一天天在告诉我,小家伙吃得挺不错,虽然还是个小不点儿,但它真的很好,正在一点点不紧不慢地长大。
那就从这本《亲爱的安德烈》开始吧,现在时间很充裕,内心很细腻,我可以慢慢地去读,细细地体会,我想不时地写下当下自己的想法和感触,把这些记录下来,作为一个准妈妈的成长历程吧。我想用不那么书面或晦涩的文字来分享这个过程,希望以后回看时,也能理解当时的我所思所想。
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我们做了不同的尝试——我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泪目了,这让我不合时宜地想起影视剧中那些双向奔赴的恋人们。
其实双向奔赴的母子关系又何尝不是同样地动人呢!
做母亲的想借由专栏的名义向陌生的儿子发出约稿,而儿子也回报她三年的信件往来。母子关系在这三年间更亲密了,虽然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价值理念,但三年的碰撞让他们重新认识了彼此,这真的太动人了!
我们跟自己的父母或孩子也许没有那么恰如其分的契机去重新认识,但如果有一个比较合适的机会,有一方愿意坐下来敞开心扉,不要用太多书面语,不要去想着咬文嚼字,就是简单地聊聊近几天自己的生活,事无巨细的那种也可以,只要不八婆别人家的事儿、不给另一方觉得有含沙射影之嫌就行;那另一方会愿意配合这个突然像变了个人似的的那一方吗?会不会觉得对方又在憋什么大招呢?
当然,如果他愿意的话,再加上一些耐心,我想这个重新认识的第一步就算是走出去了吧。
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深爱彼此却互不相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
这说的不就是我们中的大多数和自己的父母吗?
即使是近些年,我回到老家时,很多时候也是自己独处一室,仿佛刻意地要躲开长辈们,其实从很小的时候我们就是这么相处的了;
或许是觉得他们给了我很多压力,虽然我知道他们是爱我的,他们是为了我好的,但我接收到的压力也是真实存在的。
那时候,中国的孩子从读书时的成绩、排名、择校、选专业,到就业时择业与继续深造的选择,再到之后的处对象、谈婚论嫁、生孩子、甚至是生二胎,带孩子、再到下一代的成长中,免不了会承受到长辈们在爱包裹下的种种干预,仿佛不在这些所谓大事上参与决断,我们之间就没有了任何可沟通的了;
就算是吃饭穿衣上学这些具体到每一天的小事上,多少父母都仅仅是作为一名父亲或者母亲,给孩子们安排好每一天。他们内心肯定不觉得自己是居高临下的,甚至会觉得让孩子做好一件小事怎么就那么难,他们内心会觉得自己是姿态较低的一方。
但其实在这段双方都无法选择的关系中,我们都应该是相对平等的个体。
父母在最初的几十年里要做的更多,就不仅仅是父母了,我们会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以身作则,绝不是泛泛而谈;会是孩子的第一个朋友,甚至是第一个玩具,能跟孩子真诚地、耐心地、尽可能温柔地吐露自己的内心,只有这样,孩子才可能会跟我们讲他们的心里话,表达他们的真实所需。
而作为孩子,是应该有一些特权的,最初你们会是这个世界上较弱势的一群人,幸运的话,你们会有真的很懂得如何爱你的家人,会在一个温馨且充满善意的环境中长大,那么希望你能成为一个正直而坚韧的人,成为一个感恩所遇的善良的人;而如果没有那么幸运,你们的父母可能不是很会表达对你的爱,或者周遭所遇不那么美好的话,希望你也能成为一个独立而向善的人,成为一个慎思笃行且果断的人。
以上都是我对自己和孩子的期许,希望我们都能比所愿做得更好。
如果做不到更好,那先从基础的平等、尊重做起吧,尊重他们从出生开始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的存在。
这并不是说放任他们去野蛮成长,而是在给予他们必要的保护之外,不要求他们听话、要乖、要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相信他们拥有强大的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力和独立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