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治世有方法么?有。但是能复制麽?不能。所以你什么都懂,却不知用在哪里。
东汉质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京师地震,选天下举荐独行之士。涿郡举荐了崔寔(shí)。到任后称病不参与对策,回家后写了篇名垂千古的文章《政论》。说圣人之权变在于能掐的住重点,不强迫别人所不能。比如你告诉他不要吃喝玩乐,他正不亦乐乎怎么也停不下来。这里举了个例子,当初叶公问政,孔子说:‘近者悦,远者来。’近处的百姓喜悦了,远方的人民自然就来归附。鲁哀公问的时候呢,他又说政治就是任用贤才。齐景公问他,则答以节俭财用,尊崇礼制。这是因为每个人问题,遇到的实际情况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不同。
2、史称山阳人仲长统看了他这篇文章,叹息说:“凡为人主者,都应该把这篇文章抄写一遍,作为座右铭!那为什么崔寔胸怀大志,腹有良谋,在朝却不参与对策,称病回家又写下了这种千古文章?
其实《资治通鉴》是内含逻辑的,因为紧接着就记载了元嘉二年(公元153年),秋,七月,三十二个郡蝗灾,百姓逃荒的有数十万户,冀州尤其严重。皇上下诏,任命侍御史朱穆为冀州刺史。冀州所属各县县令,听说朱穆渡过黄河,解下印绶,弃官而去的有四十多人,四十多作贼心虚闻风而逃,可见无论天灾时弊调零,人祸又何曾停过。朱穆到任后,弹劾诸郡贪官污吏,有的自杀,有的死在狱中。但因为得罪权贵,朱穆被罢免,罚做苦工。太学书生、颍川人刘陶等数千人到宫门前上书,为朱穆申冤皇上看了奏章,赦免朱穆。千人是什么概念?可以想象下千人国家公务人员围聚中南海是什么动静。崔寔,胸有万千智慧,却一言不发回家写书发发牢骚,因为他是独行之士,没有社会根基。纵有才华,在即成体系之下,他是有心无力的。天下何曾少过正人君子,可谁敢肯定自己背后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支持我?我们不知道朱穆人缘怎么样,但是可以猜测的出他不光有正气,还相当会做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日神剧一遍遍告诉我们的真谛,我们却总是去其精华,骂其糟粕。
3、无论你做什么,总回有人告诉你,不可行。那真正的高手是什么样的?
永寿元年(公元155年)秋,南匈奴左薁鞬、台耆、且渠伯德等造反,东羌部落群起响应。安定属国都尉、敦煌人张奂初到职,军营中只有二百人左右,收到消息,即刻勒兵而出。军吏们都认为寡不敌众,叩头劝阻。张奂不听,于是进军,屯驻长城,收集兵士,派将领王卫招诱东羌,于是进驻龟兹县,切断南匈奴与东羌之间的交通。东羌诸部落酋长陆续与张奂联合,攻击薁鞬等,破之。伯德惶恐,率众投降,郡界由此平定。羌族酋长送给张奂马二十匹,金器八个。张奂在诸羌面前,以酒洒地,发誓说:“即使马像羊一样多,也不牵进马厩;即使金子像粟米一样贱,也不揣进怀里。”所有礼物一概不收,全部归还。之前八任都尉,都贪财好货,成为羌族患苦。到了张奂,正身洁己,羌人无不悦服,威信教化,大行无阻。
无论你做什么,总回有人告诉你,不可行。我们可以看到刚上任的张奂勇敢果断。我相信首先张奂不是盲动,因为他是有方略的。先诱降东羌,切断匈奴与东羌各部联系,然后团结有生力量击垮主要敌人匈奴单于,蛇打七寸,其他望风而降。最后史书还不忘记一笔,礼物不收,全部归还。心底无私天地宽,种无私无畏的人格魅力,如孔子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又如《中庸》说“一人定国。”古人诚不欺我。这种可能动摇国本的动荡,史书寥寥数笔盖过。稍微有点智力的人都看得出,这种动荡面前,两百人能干什么?我们比两百人少么?如果人心所向,有什么事是办不到的?所以我顿学累功,孜孜不懈。因为我总觉得,无论狂风恶浪,我总觉得,还有希望。
2019.06.18 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