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翻开腾讯新闻,赫然看到这样一条《16岁少年抽出的血马上凝固,不幸离世,只因父母太溺爱》。急急忙忙点开看详情。
原来是16岁的浙江男孩患上糖尿病,需要每天注射胰岛素。可是男孩为此情绪很差、无理取闹,还要敞开了吃。父母没办法了只好作出退让,“给患者改吃中药,并一点点减少胰岛素注射次数及剂量,最终安全停了胰岛素。”
这样一来,孩子和父母再也不用为了注射胰岛素而冲突争斗了。可有一天,男孩突然感觉胸口如巨石压住,浑身无力,送到医院时已昏迷,血糖报表,无法测出,他抽出的血马上凝固,无法检测。最终不幸去世。
整条新闻让人看了唏嘘不已,为孩子的不配合,更为家长的无奈之下的无原则退让。可是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呢?家长确实也是表示实在管不了孩子了啊!
还记得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开篇就写了一个男孩因为害怕打针,疯狂反抗,连他爸爸都拉不住,尹老师用这个例子来说明家长不恰当的引导放大了孩子内心的恐惧。这和这个16岁男孩多像啊!这个男孩身上,他的内心压力,没有得到疏解,他的内在意志力没有被很好地激发出来。他排斥打针是完全有原因的。
2
这个16岁男孩,究竟面临着什么呢?
我们综合分析了一下他的情况。16岁这个年龄的饮食习惯,基本已经成型,不放开吃对于他的病症和体质来说都是一种残酷的折磨。而且这个年龄,大致处于叛逆期,不会为父母简单的安慰所满足,不像小孩子那样好哄,所以当他反抗时,父母所面对的挑战非常大,而透射给自己的压力也更大。还有,持续每天打针对于一个普通孩子来说,不但是一种肉体上的疼痛,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摧残。我甚至问了身边一个得过妊娠糖尿病的辣妈,她想起那段每天打针的日子觉得非常痛苦,作为一个成年人我都深深为她心疼,何况是一个孩子。
不难发现,孩子面对的这些情况都特别特别艰难,而且对于肉体上的不适,一般的精神抚慰很可能不一定奏效。我曾有个经历过病痛的朋友,总结出的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熬”。持久而缓慢地熬出头。
而对于一个意志力并不是很强的孩子,怎么熬呢?这时就需要我们家长来做很多工作。可是家长却在这个节骨眼上,感觉完全已经尽力了,真的是实在想不出办法了,这可怎么办呢?任由孩子这样下去吗?
在《游戏力》一书中,讲到过这样的情况,当你觉得孩子无理取闹,或者觉得自己实在没有办法时,这往往是我们内心的杯子空了,需要我们调整到一个积极的状态才能更好地去应对。就像张德芬老师所说:真正伤害你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对这个事情的看法。
家长所想的管不了,其实并不是管不了,而是没有办法调整出积极的状态去面对这些问题,是没有足够的精力对这些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而只是让主观情绪把控了自己的意志。而此刻如果我们放任自己在需要我们管的时候“管不了”,真的就是害了孩子。
3
前几天,还有个孩子在网上火了。就是被贴上“恶”标签的熊孩子,随意问别人要手机、往火锅里吐口水、端着汤锅劈头盖脸淋上去,一条比一条可恶,一条比一条令人发指。孩子越来越恶劣的行为之间,贯穿的是妈妈那句“你就跟姐姐好好说”“小孩子嘛,不懂事,让一让就好了嘛”。
对自己孩子恶劣行为的骄纵,和对别人宽容心的苛求,造就了为所欲为的“恶”。家长在应该管的时候不管,无原则的放纵导致“管不了”的局面。
一个在公共场所把火锅倒在别人头上的孩子,在家里会是品行良好的孩子吗?恐怕不是。很可能,这个妈妈在日常的教育和引导中也面临重重阻力,不然孩子的行为不会偏离原则到这种境地。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妈妈觉得孩子特别难以引导,或者默许这样很正常,所以她把满足孩子和引导孩子的责任分担给了跟他们毫无关系的陌生女孩。
结果呢,出现了失控的局面。
该引导孩子的时候,不能无视问题的存在,更不应当把责任推给他人,有且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承担起孩子在特殊境况下的良好引领,倾听孩子的需求、温和地坚持原则,这是父母的责任。当我们始终有这样的信念,那么就不会去依靠“管不了”这样的退路。
有些人觉得引导孩子太难了,确实没有办法让孩子去配合自己划定界限,所以被迫放手,再安慰自己,给孩子自由也是应该的。这样自欺欺人的后果,将是滥用自由,造成了孩子的无法无天,你将失去跟他有效沟通,并形成良好的互动模式的机会。当孩子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一旦你相信了自己“管不了”或者认为孩子应当如此,而不是用更好的方式去倾听和引导,那么孩子就离真正的“管不了”不远了。
还有些相信“自然后果法”的父母,认为孩子就应当去犯错,后果自负,但这个也要分情况。放任孩子不治疗而死亡,放任孩子用火锅去泼一个陌生人,这样的后果,已经不是一个孩子能够负担得起的了,我们坚决不能把伤害自己伤害他人作为孩子成长犯错的代价。
当你觉得实在管不了孩子时,请你冷静地觉察自己的情绪和精神状态,这时需要调整的首先应当是我们自己。
4
前几天一个妈妈跟我分享过她的经历。当她看到孩子撒泼打滚不肯穿衣服时,没有像以前一样和孩子用怒火对抗怒火,而是选择先冷静自己,找好朋友吐槽,或者是外出购物。等到感觉自己满血复活的时候,她发现孩子也冷静下来,并且更容易引导。这时她感觉自己更有耐心,也更容易把书中看到的一些良好的沟通技巧发挥出来,和孩子达到共赢。
状态好的时候更会教育孩子,的确是这样,不只是育儿,工作、学习、生活的一切,都是在我们状态好的时候而愈发光彩。“实在管不了孩子,我也没办法啊!”这句话的确尊重了孩子的独立性,但是却没有尊重孩子良好的品行需要引领的这条规律。下次想到这句话时,或许我们可以做出下面这样的尝试。
首先,好好爱自己,努力把自己调整到自信愉悦的状态。不算是买买买,还是静坐反思,吐槽倒垃圾,总之让自己的情绪发泄出来。相信每个妈妈在幸福快乐的积极状态下都能够更有耐心,也更有办法去面对孩子。会爱自己的妈妈,也更会对孩子负责。
其次,多一些高质量的陪伴,多一些敏锐的观察。对孩子有更多观察,我们就能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心理状态有更多了解;对孩子了解得越多,我们的引导就更容易打动他,就更容易与他的内心对话。那些说管不了孩子的,大部分是去强调硬性的“管”,而忽视了孩子内心的需求。
还有,在爱的基础上,可以多了解一些儿童心理、行为的一般规律,必要的沟通技巧等等。这样在孩子面前,我们就不至于把引导变成简单的说教,而是能够走进孩子心里,直面他内心的困扰、迷茫、怒火等种种情绪,在必要的时候予以疏导,在他遭遇困境时予以点拨。
贯穿这一切行动中,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最最重要的基础。当我们和孩子彼此相爱,彼此信任,那么我们心里自然会觉得不管多么困难的事,我们都敢于尝试,因为有爱有温暖,我们内心满足而充满活力。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们也更有毅力和韧性去面对。
每一个孩子就像一粒种子,他既需要阳光和温度这些天然的呵护来生长,也需要在必要的时候进行人为的浇水除草。不论何时何地,不要过多干涉和管制显得很重要。而在他们需要麻烦时或者出现失误时,必要的引导和启发,同样重要。
感谢您的阅读,不求打赏,喜欢请点赞或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