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隔离:共情能力的匮乏
他当然看见了,只是没有情感反应,所以等于没看见。
情感隔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觉察不到自己的情感,二是觉察不到他人的情感。后者也可以被称为缺乏共情的能力。
意识层面的因果关系是因为工作忙,所以陪孩子的时间少了。但在潜意识层面,因果关系是倒置的。因为要减少跟孩子的情感联结,所以增加了工作的时间。
也许你自己在童年时被太忙的父母忽略,你爱你的孩子,所以你也想你的孩子尝尝你童年的味道,你想把他变成能够很好地理解你的人。共享经验是爱的表现,其中也包括共享痛苦的经验。
为什么一个人更愿意看手机而不愿意看自己的配偶,是因为看人会激活更多的情感,而这些情感是他无法承受的。还有,在象征意义上,手机可能是这个人身体的一部分,沉溺于手机,是自恋甚至自慰的表现。
夫妻吵架,看起来在激烈地表达某些情感,但同时也在隔离另外一些情感,比如自己对爱、温暖、亲密的需要,以及不让自己觉察到对方也有同样的需要。在一个能看懂潜意识的外人的眼里,夫妻的冲突是一种双方情感隔离的亲密行为,藏着掖着地在亲密,又不想让自己和对方意识到。
认知和情感生活都是饱满的。饱满的认知生活意味着智力的充分使用。
情感隔离的本质,是对智力的压制。
● 强迫性后悔。一个人在面对选择的时候,潜意识经常故意压抑自己的智力,所以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导致了糟糕的后果,然后他就处于后悔之中。
所有精神科症状都有强迫性自虐的意义,自虐带来的痛苦可以抵消一些内疚。这些内疚感一般来自对父母的背叛感、幸福或成功之后的不配感,以及低存在感对持续自我刺激的需要(相当于我内疚,故我在)。
1.增加自我觉察。
相当于更多地使用智力,而不是仅仅使用情绪。
2.找精神分析师。
把那些在情绪、行为和关系中的强迫性重复言语化,会部分起到修复前语言期创伤的效果。
象征化。
用被主流社会接受的方式释放攻击,比如取得比别人更高的成就、拥有更多知识、获得更多荣誉等。
成年人通过工作释放攻击性。有些成年人潜意识层面赋予成就太大的攻击意义,所以被吓得不敢成功。
快乐是一种分离性的状态,意思是你快乐我就插不上手了,你不快乐我才有给你帮忙的机会,所以,孩子的快乐被妈妈认为成了“攻击”。所以,不允许别人快乐,是借关心对方的名义实施攻击。
攻击还有一个有趣的功能,就是表达亲密。这可以理解成喜欢谁,就在谁身上用力,包括躯体上和心理上的用力。
攻击性无法正常表达,还跟自恋有关。在潜意识层面,当一个人夸大地认为自己一出手就足以毁灭世界的时候,他就必须压抑自己的攻击性。
自卑是自我攻击的常见现象。超越自卑的本质,就是扭转攻击的方向。如何把攻击性向外呢?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就是融入跟他人的关系,投身一项事业,这样攻击性就有了一些外界的投注点。
一切心理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
施虐者内心有婴儿期残留的与对方“同归于尽”的融合性愿望,以及对关系无所不能的控制。
反向形成:回避深度的自我觉察
一切在程度上有点过度的东西,本质上都有可能是它的反面。
“什么”是对“什么”的防御或者掩饰。
当我们跟一个人打交道后有什么特别情绪,就要思考一下这个情绪有没有可能不是自己的,而是他的;
使用反向形成的人的内心风景,看得出来那是很耗费能量的。如果一个人觉察到自己这样内耗,他就可以把更多能量投入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去爱和创造。二是我们心中有一个理想人格的标准,就是活得真实,对自己和他人真实。揭示反向形成,就是还原真实。
“我虽然有许多不满意,但我还是认为现有的一切都很好,这样我内心才能维持平衡”。这是反向形成的功效,从暂时渡过难关这一点来说,反向形成就是智慧,但不是最高的智慧。最高的智慧是直面那些没让自己满意的问题,并发展能力去解决它们。
让来访者在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做出改变。如果太快让来访者改变,就是野蛮分析。
自我的边界:健康人格的显著特征
随意进入孩子的房间、偷看孩子的日记或微信聊天记录等。在孩子对此已经很反感的情况下,父母仍然不改变自己的行为。一个被父母这样反复突破边界的人,人格上会带着某种“味道”,将来在社会上就会以吸引他人来突破自己的边界。
对孩子自我边界的毁灭性突破、对人权的践踏,并在预埋将来亲密关系的“地雷”,限定孩子在亲密关系中的幸福感。
父母对孩子婚恋的过度干预,在潜意识层面就是“越界”行为。
孩子如果对父母的做法感到反感了,就表示父母过度了。反感是孩子在拒绝“越界”的铁证。
你自己对他人和工作环境投射了太多的复杂需要。你没有守住“我只是在这儿工作”的边界,你可能还想顺便满足对亲情、友谊的需要。
老板自己的自我边界不清投射到制度上的结果,这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员工之间的冲突。在制度严格的情形下,你如果还是跟较多其他人产生冲突,那就是人格层面的冲突了。要么是因为你突破了别人的边界,导致别人“反击”;要么是因为你潜意识“邀请”别人进入你的边界,而你的意识又反对别人这样做——你的内心冲突,外化成人际冲突。
你害怕同意他人的任何意见,因为你潜意识跟他人界限不清,在意识层面同意他人,会让你有被他人吞噬的感觉。你不是不同意他人的观点,而是不愿意跟他人融合。一个边界清楚、人格独立的人,是不在意同意他人看法的,或者说他不在意别人表达任何观点,因为他也把别人看成一个边界清楚的、独立的人,不会强制性地想改变别人。
● 边界僵硬是边界不清的反向形成。这种是像机器一样过分精密地处理人际关系。比如在钱上面过分认真,几块钱的事情也被赋予占便宜和被占便宜的意义;过度保护自己的隐私,把他人对自己的一般兴趣理解为对自己边界的侵犯,也对他人的一切不感兴趣;在礼尚往来中“斤斤计较”,缺乏灵活性;等等。
在边界僵硬的背后或潜意识层面,我们是跟他人融为一体的。有人害怕看到自己对他人的需要,僵硬是在向自己显示:我很独立,我不需要别人。
所以,健康人格是有清晰的自我边界,但这个边界具有适应环境的灵活性,能够进退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