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兰
最近同事受领导栽培,被派往最美的乡村婺源,聆听全国名师云集的交流会。我辈亦神往之,然机会有限,只能从她的只言片语中感受名师的风采。
初冬的婺源依然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小桥流水映照着青砖黛瓦的徽派建筑,犹如一幅不染人间烟火的水墨画。清代吴颢的诗《婺源溪行》:沿山一棹婺溪行,山色苍苍溪水清。拟到黄州说风景,小茅篷底浪花声。更是写尽了婺源的神韵。
一边欣赏美景,一边聆听名师讲课。大饱口耳之福,岂不快哉!
因为没有身临其境,只能靠臆想描述名师的课堂。
打破常规的教学《比的意义》。来自首都北京的某教授,有许多让人可望不可即头衔。他的课堂颇有魏晋之风。随性而轻松,不似我们的课堂按部就班。平常的课堂太讲究环节,先复习导入,然后上新课,总结本课重点,练习。已经被条条框框框死了,味同嚼蜡,毫无新意。只能靠老师的大嗓门,敲黑板引起学生的注意。而教授抓住本课的教学主线:理解比的意义以及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体验来获得感知。达到理解比的意义这个目的。大师之风范,连比的意义是什么,都懒得下定论。
没有总结比的意义是什么。被很多评课老师视之为本课的缺陷。大师反问:定义真的那么重要吗?
不由得让我想起了网上的一个段子。数学试卷上问:字母π是什么?学生答案是圆周率,家长觉得没错,问一位在读的博士,也觉得是正确的。而老师的正确答案却说π是精确计算圆周长、圆面积、球体积等几何形状的关键值。叫人情何以堪。遥想纸上谈兵,掌握过多不切实际的理论又有何用?
来自宝岛台湾,聪明绝顶的博士生导师的课堂。更是惊艳四座,刷新观念。让人感受到什么叫人格魅力,什么叫本真课堂。这位风趣幽默的大师,戏谑地说:语文老师苦于批改作文,体育老师苦于在操场上晒太阳,而数学老师苦于学生不开窍的脑瓜。不开窍的脑瓜让他怒火中烧,烧光了满头黑发。教师之苦,何止这些呢?
他的课堂,朴素简单得让人大跌眼镜。没有色彩绚丽的PPT,没有纷繁复杂的教具。一支粉笔,一本书,一个其貌不扬的书生,两个无趣的《植树问题》,如何吸引学生的目光,如何提起听课老师的兴趣。
故而课堂之初,学生目光散幻,听课老师百无聊赖,提不起精神,课堂严重冷场。而大师不慌不忙,凭着自己舌战群儒的口才,循循善诱,教会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交流方法,产生分岐 ,进而探究规律,解决植树问题。
后来,老师们越听越有味道,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学生们沉浸在探索发现的世界,忘记了下课。
整堂课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重视探究过程,而不是只要正确的结果。
在一堂课中只解决两道题,很多老师会觉得浪费时间,赶不及上课的进度。老师习惯性直接把解题的方法告诉学生,直接列举各种情况,然后教学生画点解决植树问题。后果是学生当场学会了,下次遇到相同的题目,只是改变数字和场景,学生就束手无策。所以磨刀不费砍柴功,花多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一劳永逸的。
台湾大师用他的本真课堂,再次告诉我们人尽皆知的道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告诉我们课堂要扎实,平实之中见功夫。
就像多年前听过一堂语文课,《圆明园的毁灭》,教师为了渲染圆明园毁灭时的壮烈,插播了一段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学生看了后义愤填膺。可是这样的效果,学生认真读文本同样可以达到。执教教师舍本逐末,忽略文本的价值,忽略语文文字的情感。
近年来的课堂,总是热闹非凡。说学逗唱一起上,课件精彩纷呈。课堂犹如大剧院。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
让课堂返本归真,教师眼里有文本,学生心里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