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体表现中,除了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群体决策外,还有领导行为。
领导行为指的是群体或组织中特定的人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为实现既定目标,对所在群体或组织和所属成员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过程。
领导行为包括领导者、领导对象和情境等三个因素。产生领导者的主要因素有:1、在群体中表现出才智,良好的人际关系,优秀的个人品质,对他人有影响力。2、关心群体利益,能够代表群体利益。3、领导者一般处于信息优势地位,掌握大量的信息,也对群体信息有控制权。
在现实生活中,影响领导行为有效性的因素主要可以分为:领导风格和情境因素。
一、【领导风格】
勒温从权力定位的角度分析了领导者的领导方式及其对群体的影响,将领导风格分为: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
1、专制型:权力集中于领导者手中,群体成员对领导具有强烈的依赖感,缺乏自主性和独创性。
2、放任型:权力集中于群体成员的个人手中。群体成员不依赖领导者,也很少寻求领导者的帮助。
3、民主型:权力定位于团体,但不放任在每个人手中。群体成员能够很好地团结起来,高质量完成任务,表现出良好的自觉。工作中的创造性也比较强。
此外,也有研究者提出领导行为可以分为:任务型领导和社会情绪型领导。
任务型领导顾名思义,就是以任务和实现群体目标为主,通常是高知识性的、经常发布命令、缺乏人情味。
社会情绪型领导:关注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感受和人际关系,一般以友善、富有同情心为特征。一般情况下,任务型领导多采取专制型,社会情绪型领导者则多采用民主型。
【情境因素】
情境对领导行为有效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领导者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当领导者与一部分群体成员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并没有与其他成员交恶时,他在群体内部的影响力也会随之增加。他对群体的领导也就更加有效。
2、任务结构:当任务结构清晰明确,领导者能够明确划分任务责任人,则领导行为更加有效。成员也会认为领导更加公平。
3、领导者的职权。领导者如果对群体成员的行为进行奖惩,且群体中大部分人支持领导者,那么领导者将在群体中具有权威,他的建议和决策能够在群体中施行,对群体的协调能够得到成员的认可,从而领导行为更加有效。
综合考虑这三方面的因素,如果一个领导者与成员的关系很好,任务结构清晰,具有强大的群体权力,这个领导就具有高水平的情境控制能力。反之说明领导的情境控制水平比较低。任务型的领导在低水平和高水平的情境控制下,都会有较高的领导效力。但是当情境控制水平在中等程度时,领导效率会显著下降。原因是在低水平情境控制下,需要有人能带领大家提高生产力,任务型领导采用的命令方式能够达成这一目标,从而实现有效领导。当群体处于高水平情境控制下时,任务型领导采用的简洁任务型指导会使群体效力得到最大化。当任务不太清晰,领导者没什么权力时,社会情绪型领导通过对关系的运作更可能集结群体中的大部分力量,从而提高群体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