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黛尔•法伯 (Adele Faber) 和伊莱恩•玛兹丽施 (Elaine Mazlish),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美国最畅销亲子教育书系作者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去年和《正面管教》一起买回来, 看完《正面管教》后觉着学了几招,便把它放在书柜一角未曾翻过。11月18日听闻有母亲因为孩子作业问题被气得脑梗离世,为其惋惜难过的同时,除了前车之签,身为父母,应该做点什么,就想起了这本被搁置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记录所思所想,以期所用。
第一章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技巧:
1. 全神贯注地倾听。
2. 用 “哦……” “嗯……” “这样啊……” 简单词语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3. 说出他们的感受。
4. 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关于第一章的思考
全神贯注地倾听,在这个智能手机高度普及的今天,已成稀有。餐厅里,一家三口围桌而坐,两大人埋头于手机的常态; 孩子兴致勃勃的巴拉巴拉说个不停,旁边的父母双眼不离手机漫不经心点头亦屡不见鲜……嘴上说在听,其实心不在焉,会让孩子赶到气馁,次数多了,孩子有什么高兴的不高兴的,甚至是困难也不愿再说了。
另一种情况是,我们虽然有听,但总是急着问为什么,给建议,讲大道理,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美其名曰我的经验分享给你,让你少走弯路。比如:
孩子说:“有人偷了我的绘本。”
妈妈说:“你确认不是你自己弄丢的?”
“没有。出操的时候,它还在课桌上呢。”
“你怎么总是这样。这不是第一次了。告诉过你多少遍了,东西要放在课桌里面,你就是不听。”……
回想自己在难过或受伤害时,最不想听到的就是这些,那样只能让我感觉更差。蔡康永在他的《蔡康永说话之道1》说:
每个人都是自己那片小领土的国王,我们偶尔会乐意听别人的意见,前提是别人的意见刚好和国王自己的意见相同时。
日常生活中,孩子为一件心仪的玩具损坏了而伤心,我们常会说:“别哭了,我再给你买一个就是。” 在我们成人的眼里,这些都不足为惜,直接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因为担心说出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更难过。其实相反,当孩子听到父母认同其感受的话时,心里会感到安慰,会感觉到有人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
关于第一章的行动
将面对孩子感受的技巧用到生活中。
这几天大幅降温,又睡太晚,闺女早上不愿醒,起床就7:10,洗涑吃饭转眼就35分了,文具盒还忘在周日聚会的朋友家,还好奶奶去帮忙拿回来,我先下去准备车,后面久久没下来,不一会儿就听到了闺女的哭叫声:“妈妈,妈妈……”闺女在四楼第二阶楼梯踩空滚了下去。
我赶忙往楼上爬,刚好对门邻居女主人也下楼去上班,她说:“不小心摔倒了呀,你要小心呢,赶紧起来吧,上学要迟到了……”
看着闺女从趴在地上,扶起来搂进怀里,边拍边说:“宝宝摔跤了,一定很痛的,摔哪里了?妈妈揉揉……”让闺女试了脚,手掌,胳膊,脚踝,都可以动后,才放心。我的胳膊搭在你闺女的肩膀上,到了三楼她就不哭了,没有犹豫,去上学,到校已经是7:54,只是没能像以前那样奔跑着跟我“bye bye”, 知道那是因为腿痛。
承认孩子的感受,当孩子难过的时候,我们说“看起来你好像很难过。”
当孩子说:“我讨厌老师布置这么多作业。”我们说:“听起来你讨厌这些作业。”
当孩子说:“我跳绳没有进入区赛。”我们说:“那一定太让人感到泄气了。”……
这些叙述方式对孩子是一种安慰,能帮助他们从情绪中释放出来。如果有人能真正愿意倾听,认同内心的伤痛,给机会让孩子多说说的困扰,孩子会感觉没那么郁闷和困惑,也更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