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转眼进入到了四月,俨然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一。
现在的天气越来越热,但早晚温差大,又到了“乱穿衣”的季节了。
春季气温变化无常,经常给宝宝刚减了衣服,就遇到了降温。有时候出门,给他穿上了厚衣服,到了中午又热得孩子直冒汗,这个季节穿衣服太尴尬了。
前几天想要带Allen哥去人少的公园透透风,因为疫情闭关了60多天,都不知道应该给孩子穿什么衣服了。
记得在Allen哥麻麻小的时候,Allen哥姥姥就常跟我说,“春捂秋冻”,那像这样的老话,我们现在还要不要听呢?
其实老话讲的“春捂秋冻”是有它的道理的,简单地说就是告诫大家穿衣服要按季节,换季时,增减衣服也不要太突然,要慢慢添减,否则十分容易生病。
那么,是不是只要掌握了这条技能,就能避免宝宝生病呢?春捂就是多穿衣服多盖点被子就行了吗?
“春捂”可不是“捂一捂”那么简单,你得捂对地方。因为一旦“春捂”方式搞错了,反而会降低宝宝抵抗力,更容易使疾病入侵。
“捂”对这3个地方,宝宝不生病
在这个时期,粑粑麻麻最发愁该怎么给孩子们穿衣服。穿多了吧,孩子出一身汗,穿少了吧,又怕着凉。
其实,在春季这种特殊的气候,最适合给宝宝采取“洋葱式穿衣法”。说白了,就是像洋葱一样层层穿搭。
冬天的时候,因为室内暖气很足,很多人都是穿一件薄外衣,去户外的时候套上一件厚厚的羽绒服就可以了。
而到了春季,这种穿衣服的方法就不合适了。到了春季就要采用洋葱穿衣法,即多穿几层衣服,但每层衣服不要过厚。
洋葱穿衣法一来保暖,二来方便穿脱。家长可以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采取内层穿排汗吸湿的衣物,中层衣物保暖,最外层防寒防风,来应对春季“变脸式”的天气变化。
中医里的“春捂”,是讲究部位的,要“三暖”,即背暖、肚暖、脚暖。
捂背:背部保持适度温暖利于孩子体内阳气生发,可预防疾病,减少受凉感冒的机会。
捂腹:腹部是胃、脾、肠的聚集地,腹部暖和了不仅能预防拉肚子,还可以促进消化与吸收。
捂脚:我们都知道,下身的血液循环,特别是末梢的循环比上身的要差很多,也是寒气易攻破的地方。而且,脚部神经末梢丰富,对外界寒气极为敏感。
一旦双脚受寒,就会使抗病能力下降,易引发疾病。
Allen哥最喜欢光脚在地上踩,相信很多小孩子也都喜欢光脚,但当室外和室内温度较低时,就不建议光脚了,家长最好给他们穿上厚薄适中的纯棉袜子,避免脚底着凉。
当白天气温保持在15度以上,且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时就可以不用捂了。但是,若昼夜温差大于8度时,最好保持原来的衣着或适当的捂一捂。
这2个地方千万不能“捂”
春捂讲究部位,有两个部位,千万不能捂。
头部:孩子经由体表散发的热量,有三分之一是由头部发散的,如果头部捂的过热,容易引起头晕头昏、烦躁不安。头部出汗一招风反而容易感冒。
胸部:给宝宝上身穿的衣服过于厚重臃肿,不仅容易导致多汗易受凉,而且过厚过紧的衣物容易造成胸部受压,影响宝宝的呼吸与心脏功能。
说了这么多,其实总结下来,就这几点:“春捂”要采用“洋葱式的穿衣法”多穿几层,随时穿脱,同时要注意保暖的部位,背、肚、脚一定要保暖。
另外,在夜晚睡觉时,也不要给孩子穿盖过厚,持续的高热就会导致宝宝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易造成宝宝缺氧,从而引发婴幼儿捂热综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