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阶段理解能力有限,很多知识都是囫囵吞枣,只求记忆,不求甚解,比如唐诗宋词,再比如逻辑思维方法。过去了20余年,当年学习过的一些知识,结合学习和工作的经验,才慢慢领会到其中的精髓和奥妙之处,比如今天想说的归纳与演绎。
什么是归纳与演绎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一切科学研究都必须运用到归纳和演绎的逻辑思维方法。归纳和演绎是一个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符合科学研究的几大范式。归纳与演绎,当年是以“三段论”式的写作方法教给我们的:先分、后总、再分,即通过一些分散的论据得出一个论点,再使用这个论点去论证其他的事实或观点。
除了科学研究和写作,我认为工作中也应该用到归纳与演绎的方法。通过在工作中收集问题,分析其中的共同点,归纳或提炼成业务方法、流程、标准。并通过演绎将这些方法、流程、标准应用到更广的范围,达到提质增效降成本的目的。
据我观察,在互联网产品和运营圈,有很多大牛都是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创新,形成一套套新的方法论。所以忙碌也是要有质量的,要在忙碌中不断提升自我。
如何做到归纳与演绎
我认为至少有两个基本的条件:一定的理论知识储备、素材的充分积累。
首先是要学习与业务相关的理论知识,系统阅读图书是最佳的方法。当下的碎片化阅读仍然缺乏系统性,学习者容易浅尝辄止,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再次是踏实的工作积累,对于工作中的问题,做好分类记录和保存。当积累的量达到一定程度,就能实现质变,可以归纳总结出一些共同的结论。
如果没有理论知识储备,归纳所得出来的结论没有深度和广度,无法得到有效的演绎,在业务中起不到关键的指导和支撑作用,只能停留在个人经验的阶段。如果没有素材的充分积累,归纳的结论无法得到验证,会陷于空对空的尴尬境地,这在企业中是十分忌讳的。
归纳与演绎的迭代
任何的理论都有一定的时空条件,当条件发生变化,理论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修正。市场的环境在不断变化,工作的内容和任务也在发生着变化,或者随着积累的增加,发现以往的结论并没有覆盖某些特殊的情况。在这些情况下,就需要对既往的结果进行修正、完善,使之更适合新的时空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