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课上,做平衡体式不到10秒就开始左右摇晃,手臂腹部臀部等力量练习也是极其挫败,看着其他人四肢有力做得来高难度支撑,身体柔韧做得来前驱扭转,实在是很羞愧自己二十多岁的身体简直如同废柴。
旁边的同学看起来30多岁,但实际40好几了,可以轻松一字劈叉,小腹平坦,精神饱满,她说:“我已经练了三年多了,一周至少两次。你们年轻人更要多练,要坚持!”
1. 运动是可持续性事件
有一次和朋友们聊天,一致感慨,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突然发现我们灵魂所背负的这副躯体,正一点一点被耗损着,年纪轻轻就处于不可逆转的亚健康状态。自己的身体总是有种说不出的沉重感,腰痛、颈椎痛、头痛、眼睛痛、下巴忽然张不开、免疫力差等或大或小的毛病时时刻刻困扰着我们。
过去一年,我在一家私立诊所工作,经常与医生打交道,撰写科普文、采访患者故事、并在医生的帮助下与折磨我许久的偏头痛、跖疣和颞下颌关节紊乱作斗争。这一年,我对身体关怀和健康有了新的理解:可持续发展。
也许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去医院看病,医生开了药,然后会看似随意地叮嘱一句:平时多运动,似乎“运动”是一切疾病的良方。一开始,我很不以为然:我们现在既没有心脏病也没有糖尿病,运动的唯一目的不就是减肥么?每天那么多事,哪有时间天天运动?况且,每天运动那么一丁点儿,根本瘦不下来......
直到有一天,一位外国全科医生向我们公众号投了一篇关于运动的稿子,她和我说:这是我一直想传达的理念,运动的本质意义到底是什么,无关乎减肥,无关乎多巴胺,无关乎应对疾病,只有运动和身体最本质的关联。
翻译完那篇文章,我恍然大悟,原来运动也是需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的一件事,运动应该成为刷牙洗脸那么自然的一个习惯!
2. 身体是反脆弱系统
这位医生引入了美国作家西姆·塔勒布(Nassim Taleb)《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中提到的“反脆弱”概念,首先指出:世间的任何事物都可归为三大类:脆弱型系统;强健型系统;反脆弱型系统(fragile;robust;anti-fragile)。
例如玻璃,属于脆弱型系统,一摔就碎;钻石和石头属于强健型系统,不受外界压力影响;而人体肌肉和骨骼则属于反脆弱型系统,越是暴露在压力环境中,越会茁壮和兴盛,在缺乏压力的情况下,反而会变得更加脆弱。
运动,无论是力量训练还是拉伸训练,都是对身体施加压力。我们常听说的“腹肌撕裂”训练,就是将肌肉撕裂、破坏,让肌肉群纤维逆向而生,变得强大。
一个从不运动的人,骨骼一直处于温和环境下,久而久之会变得脆弱,四五十岁骨密度下降后,患骨质疏松症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因此受轻微损伤便会断裂;一个从未拉伸过肌腱群的人,身体僵硬,没有韧性,因此稍有不慎便会损坏。
3. 别再问运动有没有用
培养运动的习惯并不是为了减肥塑形这样的短期功利性目标,而是为了二十年、三十年后,依然能保持旺盛的体力和精力,不至于一碰就碎。运动不是非得去健身房挥汗如雨,不是非得高强度锻炼,坚持Start Small的原则,哪怕只是下楼快走30分钟,或者每天多爬爬楼梯,都是在运动。
我们在提到运动时,习以为常地认为,这项运动(如瑜伽,快走)并不能瘦身,顶多让你变成“柔软的胖子”,于是轻易不愿意尝试这种没有短期效果的运动。但是,如果能够用可持续的眼光看待你所做的运动,不去想今天的运动到底有没有用,每周保持3-5次的运动量,十年之后,你的身体肯定会比一点不动的人更坚韧。此外,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当你放下功利性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反而更加能坚持。
前段时间一直在做女性更年期的专题,近距离地了解了更年期女性常见的各种身体问题,更让我认识到,只有年轻时候有意识地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身体,年老了才能减少疾病的发生率。久坐、长时间低头、孕期盆底肌受损、熬夜这几个健康杀手,正在偷偷蚕食着我们的身体,除了改善生活习惯之外,唯一能与之对抗的,就是运动。
几天前,一位物理治疗师朋友发了一条朋友圈,是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的一项调查研究,提示人们:久坐情况严重到超过8小时每天的人(也就是我们电脑工作族),唯有每周锻炼超过420分钟,才能有效降低全因死亡风险。也就是,每天要满满地锻炼1小时。
所以,尽可能地少刷1小时手机或少看1小时剧,出去动起来,并有意识培养运动的习惯吧!放下功利性的目标,记住,你是为了30年之后,依然能够精力饱满地使劲儿造作和放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