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媚月光
书到用时方恨少,进入文渊初探的第二周,只觉得这一周特别漫长。因为这一周重温了四本名著的某些章节,底子薄弱的自己,简直应接不暇。特别是三国演义,几乎是逼着自己在看,因为是文言文,而且人物众多,又是战事迭起,看得如坠云雾,想起当初嫌烦看到一半,已全无记忆。现在要捡起来,很是痛苦,不过收获真的不少:
1、名著真的不是一遍、两遍就能读出味道的,必须沉下心去,仔细揣摩每个人物的特征与作者意图,才能感同身受。
一直以来,看书总是一目好几行(可能是很多书废话比较多,才养成了这个不好的习惯吧)。可是在看名著时,这种方法完全行不通。那些跳过的文字,必须一次次回头重看时才发现它隐藏的内容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忽进忽退,很是浪费时间,而且容易把自己变得烦躁。
后来才试着慢下来,每一行认真看完,体会每个字的意思,慢慢地才会读懂作者的原意。同样,要完成涛老师的对名著某个情节改写的作业,也需要花时间熟悉故事背景,现在发现,改写其实反过来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让我们沉下去的方式。
比如:要写林冲打高衙内后的心理活动,就得知道他是怎样的人?不一样的性格,会做出不一样的事,故事才会更有说服力。而了解林冲,必须熟悉与他相关的那些故事及背景,然后顺藤摸瓜牵扯到更多的人和事,一定程度上整本书就活过来了。
2、通过自己改写,找到与原著的差距何止十万八千里。
并不是想成为大作家,只是想让自己在记录生活的时候,不至于思维混乱,逻辑不通,才刻意去比较,发现这些大作家,描写人物时,都言简意赅,文字传神,而且贴近生活,总让人有忍不住有读下去的强烈欲望(当然,除了三国,以情节取胜,故事曲折,没有人物的近景描写,全是场景转换,比较难以沉下去)。文字的准确、有力,对于一个愿意写的人来说是一个必须要具备的基本功,但是无法速成,唯有不断练习。
每一部名著都值得反复研究,涛老师说与其看那么多烂书浪费时间,不如潜心研究一下古典名著,里面的精华可以让人受益终身。深以为然,我准备将其作为座右铭,不断提醒自己。
短期的目标,先从水浒开始,读上二遍后,尝试归纳108个好汉的性格特征。每个人性格不同,命运也不同,在推动故事发展都不可或缺。相信抓住了人物,才能抓住文章核心。
下周开始训练文言文的理解力,每天一篇,跟着涛老师学习《史记》,这部司马迁受刑后,坚持完成的长篇巨作,在中国历史上的价值独一无二,可是自己一直错过,很是汗颜!所以也希望借史记,重温中国的历史,虽然心中很怀疑自己是否能顺利完成,但是相信没有挑战就没有进步。
3、写作很需要独到的脑洞,特别是写故事。
在改写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要么脑洞不够大,要么就是开错了方向,最终使得改写失败。可能是因为习惯于写实类文章,只追求形象与真实,并不特别强调逻辑与矛盾冲突的关系,写故事时,就不会使用恰到好处的脑洞。以至于文章平谈,而且虚假,逻辑混乱。
所以,练习开脑洞也是写故事的基本功。如果通过想象让一切合情合理,让情节设置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文章才不会平谈无奇。
不管是精读名著还是学着编故事,都不易,为其不易,才需要毅力坚持,相信总有聚沙成塔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