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即将跨过三十,前阵子和几个同龄的好友在苏州相聚。当聊到而立之年大家都“立”了什么的问题时,大家都对未来自身道路存在浓浓的迷茫,矛盾在于而立之年带来对自身要求的过高期待和自身实际能力的欠缺,被这种迷茫压迫的紧张感让我们彻夜谈论无心睡眠……
近来,读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其中习惯二为以终为始,内容中带领我们寻找真正重要的愿景,并让我们坚持到底,这样才能够让生活充满意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让我感到无比的兴奋,似乎前阵子和好友们讨论的问题有了若有若无的脉络。
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的发展,都难免在一个上升期后到达一个平台期甚至是略有下滑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任何一个不合适的选择都可能给未来的发展带去严重的影响,有的厚积薄发进入下一个上升期,有的却一落千丈甚至一蹶不振。习惯二以终为始带领我们从迷宫的终点倒推摸索,找寻到连接终点和起点的那条道路,给了我和朋友们讨论的“三十岁的迷茫”问题一个较好的解决思路。
回忆和好友讨论时,大家的议题主要围绕“离开当前公司不知道自己能够干什么”和“面对现在社会发展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现在想来这些问题可以总结为“如何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实现自身的使命和愿景。”
首先,迷茫期不应该失去目标。在现下略显急躁的社会下,朋友们对于自身未来的使命和愿景略有歪曲,“有车有房有票子”这样的物质衡量目标不仅仅不能够让自身找到方向,反而会陷入“为了赚钱而赚钱”的困局。真正属于自身的使命和愿景可以从理想和兴趣出发,再结合经过几年社会打拼后积累的优势进行筛选,找到能够让自己为之而奋斗的目标——正是该书描述的找到自己的发展中心,找到属于自己发展的原则——这或许恰恰是解决现下我们迷茫的良方,为了理想而前进的动力比专注于“赚钱”之类的目标更加持久,也更加明确,不至于在人生道路中失去航向。
然后,分析分解目标。实现使命和愿景需要有实际的行动,需要有明确的路线,很幸运能够找到自身目标的个人需要专注于对目标的分析和分解。例如当个音乐家,则可以分解成乐理知识的学习、演奏技能的锻炼、临场经验的积累等等路径,通过分解目标找到实现的道路,一旦明确,人生前路的迷雾似乎也渐渐散开。
接下来,是耐心的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处在迷茫期的我们更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和孤独。一直都听过“一万小时理论”,大致说通过一万小时专注一个领域研究学习练习,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这恰恰说明想要成功必须忍受一万小时的孤独。很多人称八零后的我们为“丢掉梦想的一代”,真实的情况是浮躁的社会让我们梦想“诗和远方”却忽略了“眼前苟且”正是实现“诗和远方”的必经之路,真正要做的,是专注于积累,等待量变到质变的爆发。
最后,新的天地,多元的未来。万般带不走,唯有技傍身。木桶理论或许仍旧适用于组织流程,但是个人的舞台已经开始在长板理论上体现。先有一专,再求多能才是正途。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但是思路和方法总是相通的,正如一个软件开发者熟悉一门程序语言,再去学习其他程序语言反而非常容易一样,拥有专精一样事物的经验和方法,再寻求多元的发展反而比一开始就遍地开花更有效率。
“以终为始”,我会在下次和好友聚会时分享我的所得,希望我们都能够找到目标,分解路线,专注于路线的实现,一步一个脚印前行,有那么一天我们会猛地发现之前的目标已经在眼前触手可及,而在更远的前方,我们又有了新的目标,而且很可能不止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