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拿着同一件事情去问不同的人,他们通常会得到不同的观点。这个世界原本就是多层次、复杂的多变体,就像画杨桃一样,有的看到的是五角星,有的看到的是椭圆形,但这些都是杨桃的一个侧面,没有对错之分,只有角度上的不同。
而多维度的深入思考,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件事,从而看清整个事情的全貌,看到事情背后的本质。
比如,历史、心理、社会、经济、哲学等等,就是观察同一世界的不同角度。这些不同的角度背后都会指向一个东西,那就是「自然规律」,俗称「道」。根据自然规律的演化方向,未来将要发生的变化也将一目了然,这就是顺势而为、趋利避害的基础。
想要拥有这样的能力,你就一定要借助别人的智慧。多看书,就是借智慧的一种方式。在这里,你可以随时随地敲开别人思想的大门,借助别人的视角,去观察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用这些不同的视角,来解决工作生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对生活的掌控感也更加强烈。这时我发现,看书是会上瘾的。如果哪天不看书,缺少了精神食粮的滋养,我就会产生很强的负罪感,感觉灵魂就要干涸了。
你看,这就是大脑的运行机制:你每经历一件事,大脑不仅在处理这件事,还要根据处理结果,改变大脑本身,加强这部分神经回路的发育。
也就是说,大脑会不断地把你需要去想的事,变成不需要去想的事,相当于把思想的软件固化成硬件,提高运行效率。这样做,就是我们常说的「习惯」。
比如学开车,刚开始变个道都神经紧张,生怕把车蹭了。可是一旦学会开车,什么变道、离合、油门、刹车等等都不用去想了,那组动作就变成自动完成的了。
既然动作会自动完成,只要了解了对方的习惯,就可以对一个人的行为进行预判了。而预判的根据,就是「路径依赖」。
如果你是领导,想要选个人委以重任,你会选择遇事就撂挑子的人呢,还是选择有勇有谋有担当的潜力股呢?
你看,识人用人的底层逻辑,跟多维度观察世界的底层逻辑是相同的,就是「在变化中找到那个不变的本质」。想要拥有这样的能力,读书的信息输入,与写作的信息输出,会把中间多维度的深度思考变成一种「思考惯性」。随着时间的积累,思想的软件会逐步固化为硬件,节省大脑的能耗,脑子也就越用越灵光了。
如果放弃思考,就相当于放弃了多维度观察这个世界的机会,身处社会又看不懂社会,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