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两夜的培训一下子就过去了,美好的时光总是让人觉得被快进了一般。
这是一段沉浸式的学习时光。
前奏
本专题培训已经进行过两次,前两次我们带着培训的结果回到生活当中去的时候,那些好不容易让我们用笔记、用思考固定在脑海的知识,被庸常生活的琐屑冲得七零八落,有些部分即使侥幸逃过,但是在时间面前,还是渐渐模糊了。培训报名之后,就极力搜寻记忆,复习之前的笔记和共读过的书……
去程
8月11日早早出发,放好行李上车时,前排研修班孙同学旁边还有一个位置,真好!她说:“本来昨晚一两点钟睡,车上想补觉的,你来了就不睡了(她在看“沙盘游戏”)!”“我昨晚也是两点多睡的(我在看“情绪疗法”)。”两人之间有很多的同频共振:关于“正面管教”她认为书中最推崇的“温柔”“坚定”不重要,反而是“爱”和“连接”更重要。我在推荐家长去做正面管教的过程中也是发现了问题的:温柔和坚定是态度,是技法,是术;是要建立在亲子关系良好的基础上的,不然温柔不了,也坚定不起来……她还分享了她前段时间处理人际关系的具体做法,真的是可圈可点。 “我想分享的目的是想巩固一下自己的想法和体会。”“嗯嗯,你有没有发现,分享过程中,有很多的精彩是分享的此刻生成的。”这种互相印证的感觉让人心情愉悦。一路上看见一个人美好成长的样子,内心受到很大的鼓舞。
课堂
泰戈尔说过“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任何的过程都是有意义的。虽然课前复习了,还是觉得我与“情绪聚焦疗法”隔着一层浓雾,但上课时老师口里蹦出所谓的“新词”:“表层情绪”、“核心情绪”,捡起来一看,这不就是第一次培训老师说的:“工具性情绪”、“初级情绪”?老师说:“情绪需要被表达,才会消失”,“情绪要到达了才离开”,想起了大家共读的《情绪聚焦疗法》里面一模一样的句子,熟悉的感觉来了......慢慢地,觉得之前的知识碎片被老师一片片串起来了……
就像老师说的,传统教育让我们离开情绪太久太久了,我们对于情绪的感觉是迟钝的,以致于老师总是用例子来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我们在理论的迷宫里游走,老师总是用活生生的实例帮我们做标记。
有了上两次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这次培训老师开始示范运用,而我们则现场互为咨询师和来访者进行实操练习。老师引导我们在“情绪”和“身体感受”之间来回切换,让我们感受到了情绪转换的神奇,也让我们明白:身入其中,才有可能练习出辨别情绪的能力。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长青。培训结束老师给我们的建议是:在不改变自己原来熟悉的咨询方法的情况下,遇见情绪问题的时候,可以穿插进去使用“身体—情绪”的技巧。当然在使用的过程中还是要不断地继续学习,这样才会将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融会贯通。从学到会,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好在我们已经出发。
课前课后
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也称不上特别完美。
陈老师按照地域将大家分成四个小组,团建活动促进了大家的了解和互动,营造出了一个和谐积极的课堂氛围,也为以后工作上的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做了非常好的铺垫。陈老师还安排每个半天由一个小组负责课前小组成员和组名介绍,以及育人小故事分享;课后派一个人进行课堂小结。老师的课堂很精彩,同学们的表现也同样精彩。这样精心的安排,既给学员提供全方位的与学习工作相关的资讯,也多层次多角度地促进学员对学习内容,以及内容之外的知识的交流。当然还有走去吃饭路上与同学的交流,还有室友的支持和鼓励,和来自室友本身事迹的激励。一个好的领导者对于一个培训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领导者的本身人格魅力更是团队效能的保证。感恩遇见陈老师。
归途
三天一闪而过,意犹未尽。回去的车上邀请黄老师坐在身边,听她讲“生涯规划”,听她讲日常咨询工作,也听取她的建议……真诚的交流总是让人着迷。
我的回忆也暂时告一段落,期待有更多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