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学的那些概念,如果你觉得玄而又玄,不能全怪自己理解无能,而要怪理学家们一直没能说清楚。
2、没能说清楚的原因,也不能归罪于理学家们,因为语言限定了思辨的边界。用古汉语来搞思辨哲学,就像用泥瓦匠的工具来修理手表。
3、今天,我们能写严谨的思辨文章,很大程度上要感谢晚清、民国那些翻译家。现代汉语里那些状语从句、被动语态等等,都是当年的“翻译腔”带过来的。
4、(题外话)哲学的发源地为什么是古希腊?按照熊老师的理论,我们尝试从语言的角度给出一个解释。
一直觉得英语动词的十六种时态已经很复杂、很精准了。但古典希腊语更厉害:名词有5个格、3种性、3种数,动词有6种时态。
也就是说:希腊语是所有语言中最有效、最值得敬佩的交际工具。由于结构清楚、概念透彻清晰,加上有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似乎多得无穷无尽,它就能既适合有才华的诗人的要求,又适合严谨的思想家的需要。
(希腊是欧洲文明的的发祥地,英语单词中,很多专业术语名词,都源于希腊语词根,因此,在“词根、词缀”知识没有流行的年代,专业英语是令人非常恐怖的一课。)
5、理学中的“理”,就是“道理”的“理”;理学最强调的就是“天理”。
6、天理,就是抽象的规则,是宇宙终极真理,是最高的善。人一降生,有血有肉,就不抽象了,就有了“气质”。
朱熹做过一个比喻:水就好比“天命之性”,容器就好比“气质之性”,彼此依存。水在哪里都是一样的,但容器各有各的样子,所以人在“天命之性”上是一致的,但各有各的气质——有道貌岸然的,也有阴险狡诈的。
……讲真,本课代表读书不多,感觉这理论类似“道可道”之中的“道”,或“吾有大患,唯吾有身,吾若无身,夫复何患。”这些玄理。其实,真心期待熊老师,“讲古籍的中间突然插进两个洋人,讲上至少两周”的……
7、朱熹是从“天理”的角度来解释“三纲八目”的,所以看起来有点费解。
8、朱熹的《大学章句》对《大学》解读过深了——正如畑地良子解读出一只小小的柠檬的伟大梦想:你一定是想到远方去。
9、(题外话)为什么理学发源于宋朝?
按照《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介绍,再结合熊老师上周末彩蛋中讲的“杀戮基因”就能理解。整个宋代社会是一个扬文抑武的朝代。正是因为宋代对武力的贬抑,导致了中国人在历史上第一次不再以立功疆场为荣耀。宋代甚至流传这样一句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而“杀戮基因”的存在,决定了人的本性是好“斗”的,不能在疆场“斗”,那就跟自己的本性“斗”,所谓:“存天理,灭人欲”由此产生。
10、今日思考:那么,这就是今天要留下来的思考题:朱熹这样做,到底算不算改字解经呢?
答:用一副对联类比回答:上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下联: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横批:不服不行 (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