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时我觉得自己应该脾气很好,直到毕业十年后同学聚会,很多同学都说我那时脾气不怎么好,这让我特别意外。
聚会结束回到家里,我回想起上学时,才发现自己那时脾气还真的是不怎么好,可为什么我却不这么认为呢?所以我就在网上搜索这个问题,终于找到原因:站在意向立场看待问题,脑子里有很多“应该思维”。
比如我觉得同学应该喜欢我呀,可事实上肯定有同学并不喜欢我,然而这部分不喜欢我的人,我会觉得都是他们的问题,就忽略他们的不喜欢,然后还是活在大家都喜欢我的误解中。
对于那些说我脾气不好的同学,我也会觉得是他们问题,我生气是有道理的呀,我没有问题,所以就不会觉得自己脾气不好了。
可能那时候年少,总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总站在意向立场看问题。可细想一下,就算成年后,我们面对世界,也不可能没有意向立场,因为我们不可能不问“为什么”。当“为什么”不是因果关系的“为什么”,而是寻求公正的“为什么”。我们会带着一种公正的立场,心里有一个“应该”作为潜台问“为什么”的时候,就会陷入到意向立场。
那我们该怎么办?
在哲学上看,人有三种看待世界的立场:物理立场、设计立场、意向立场。
物理立场就是“一是一,二是二”。站在物理立场上,你会接受事情的客观原因,摔倒了你不会去责怪地不平,苹果砸头上了不会怪树不长眼睛;
设计立场就是“问题的根源在我,不在你”。站在设计立场上,你会有一个既定的意图,你想让它这样,可它不这样,你就想要去想办法改变它。比如你想写一篇十万加文章,可现在才几个人看,你不会怪读者,而是去参加写作培训,不断的写,努力去达到自己的目标;
意向立场就是“问题的根源是你,不是我”。站在意向立场上,你觉得别人或者事情应该这样,如果别人或者事情不这样,你就会把根源归结于别人或者其他原因,而不是自己。比如你觉得自己应该是天才,别人不这样认为,你会觉得是别人没有眼光。
所以我们能够做的就是,面对世界和他人的时候尽可能减少意向立场,或者一旦发现自己陷入到意向立场,尽可能让自己回归设计立场和物理立场。
但也不能完全否定意向立场,它也有的适用范围,就像人的情绪,喜怒哀乐忧思惧,都是有用处的,但是不能滥用。比如愤怒不是没有用的,当你的尊严、利益受到伤害的时候,你自然会发怒,而且这种发怒在一些场景里是一种有用的工具,是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利益和尊严的边界,然后显示你的态度,向对方发出警告等等。
所以我们对于意向立场也要客观对待。就像《古惑仔》里面说的:出来混,有错就要认,挨打要立正。不要在犯错之后拼命辩解,挨打之后怨天尤人。因为你可能是站在意向立场只看到别人的问题,而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客观去看待这些问题,才能做出更理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