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接力赛”跑罢,孔承志终于回到了家,熟悉的村子,熟悉的院子,熟悉的空气,吸上一口瞬间感觉可以长生不老了,在这里暂时可以放下疲惫的身心,卸下枷锁,卸下面具,赤膊上阵与天地与自己战斗。
漫步在村子里,弯弯曲曲的小道犹如一位慈祥的母亲的臂弯,生生世世守护着自己的孩子,伴着小道两旁的草木,即使在这寒冬枯萎也有勃勃生机的冲动,这就是家的意义,生根的地方,无论何时都可以让人焕发生机。
村口几个小朋友拿着小鞭炮你追我赶,你放一个他放一个,顺序不带一点乱的,耳边时不时传来“嗖……啪……”的爆炸声,望着天空微弱的火星子,都当是天空最亮的星,能否记起,曾与你同行的儿时玩伴,消失在风里的身影,每当你找不到存在的意义,就抬头看看这窜天猴,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两副忠义胆,刀山火海提命现。
四处响起的爆竹声,也是村里快要过年的标志,孔承志小时候的年味儿就是从这一声鞭炮中开始的,那时候还没有像现在品类繁多的炮仗,就那一挂小鞭炮,都要拆开来一个一个放,要不然支撑不到大年的到来就放没了。现在鞭炮的种类虽然繁多,但是村子里的小朋友却是越来越少了,相比起自己小时候,年味儿还是淡了不少,不过相比起在大城市,还是很热闹的。
第二天一大早起来,先把炉子透开,等洗漱完就可以熬一罐子茶了。烤成焦黄色的饼子,外焦里嫩,酥脆可口,再配上一杯清香的罐罐茶,嗬:烤着火,吃着饼,喝着茶,大西北寒冷的早晨就在围炉炖茶的温暖中开始了,这也是大西北特有的早餐,清爽简单而不失温暖烟火气。
等茶喝败太阳也就露出来了,大西北冬天的阳光格外的耀眼,也有点懒懒散散,但人总是勤快的很。孔承志包裹好自己,花布口袋一提,大尿素袋子一拿,三蹦子一开,嘣嘣嘣……往镇上赶集买年货去了。
按以往的习惯镇子上有集是单日,现如今生活好了,可以天天去,只是平时摆摊的比较少,有门店的也常开着,不够热闹,但是到了腊月就不一样了,要比昔日繁华百倍,尤其是腊八以后就算是天天有集了,而且是越往后越热闹。
网上有释义:在偏远地区,买卖货物有一定地点、日期,到时商贩、居民都赶往交易,称为“赶集”。在北方地区一般通称为“集”,而在南方和西南地区则分别称为“场”、“街”、“墟(圩)”等。它们每隔一定日期(如逢单、双日或逢五、逢十),在固定地点或邻近的几个地点轮流举行。
看吧,“现在我们还是偏远地区”孔承志心想:“好像打记事起就是这样叫”,不过现在也不算是太偏远地区了吧,这都2024年了,甲辰龙年也马上就到了,想到这些孔承志脑袋里又浮现出《隐入尘烟》,面朝黄土背朝天,淳朴善良,勤勤恳恳,苦了一辈子,而人生第一次吃鸡蛋是为了压人生最后一口苦,唉……
孔承志所在的镇子也称得上本县的大镇子了,如今经济交通也比较发达,村子距离镇十来里路也不算远。最初在孔承志很小的时候大部分人是走着去赶集的,不过那时候走着去可没有似现在这般平坦的路,走的是倒V形的山路,因为山路的距离稍微近点,只有少数有自行车的人走的是大路,虽然孔承志是土生土长的西北人,没亲历过南方的“赶场”,但是现在也应该没有那么偏远了吧。
年底的集上是人间生活气爆棚的时候,满满的乡土气息让人切身感受到人间的真实。镇上就一条街道,从头到尾车水马龙,摩肩接踵,鸡鸣狗跳,丫丫的叫娃声,吵吵把火的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的吆喝声,热闹非凡,孔承志把三蹦子停在街道口路边的梧桐树下,拿起花布口袋和尿素袋子挤入人群中,人挤人才是赶大集的排面。
集上一般都是有分区的,现代的商场模式就是从这里发展而来的,像孔承志所在的镇子是:食品小吃、日常用品、服饰鞋帽、农具家具、家禽牛羊各占一段街道,当然还有卖烟花爆竹、对联年画和香纸的掺杂其中,贯穿整条街道,杂乱不堪也井然有序。
不太会砍价的孔承志跟着人流边走边观察,到了自己要买的摊位前,先问老板价钱,然后就说:“好的好的,我先看看啊”,手里轻轻翻着货物,貌似在很认真的挑选,实际上边看边用余光扫视全场,要是看得上想要买,这时候就要竖起耳朵注意听等前面大爷大妈的砍价,只要他们达成一致,价格合理,孔承志赶紧走过去,漫不经心地跟老板说:“哎,老板老板,照这个价也给我来几斤哈”,此刻老板再也不会说什么,直接就给你称了,简单高效,幸好这会集上人很多,到哪都有人砍价,孔承志主打一个蹭砍价。
这招对于不太会砍价的人来说既便捷又可以不让自己显得那么“笨拙”,省却了讨价还价的麻烦,还能轻松愉快的买到自己想要东西,这招当然也适用于大城市的各种购物商场,再牛的商场它的祖师爷也是乡下的集市,只是一个华丽多彩,一个朴实无华。
其实在这还种还没有完全进入所谓的“文明社会”的集市,农民之间的买卖还是保持着远古的诚信,货物的价格已经是很低的了,他们买一斤东西砍个几毛钱,买两斤菜还要饶头蒜,或许对他们而言,只是一种习惯:能省一点就省一点,人穷怕过才会有这样的习惯吧。
勤俭持家是广大农村地区老一辈人一直秉奉的理念,他们是从穷苦的那段岁月中走过来的,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上集不仅买东西,有时候还会卖点自家产的物品补贴家用,贫苦给他们的烙印太过深刻,而在那种艰苦岁月里磨炼出来的美好品德,即使在岁月静好的美好生活的年代也熠熠生辉。
孔承志小时候跟着大人赶集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可以吃到很多平时吃不到的小吃,比如酿皮子和炸油饼,这两种食品也算得上绝配了,到现在还是卖凉皮的旁边必然会有一个炸油饼的摊子,一碗红艳香辣的凉皮配上一个热腾腾的油饼,再逛一天也不带累的。
所以现在每次赶集孔承志都会依照旧历来上一份,今天也不例外。凉皮摊子就在小学和中学中间的那段街上,那边也是小吃聚集地,烤红薯的、卖包子的、葱花饼夹菜的、烧烤酸辣粉应有尽有。坐在凉皮摊前,孔承志边吃边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很是亲切,有很多和老板认识的人相互问候着,像是故友定期来访,一个等着到来,一个如期而至。
无论以后走到哪里,这里的味道总是最好的,还是比如凉皮,在孔承志的记忆力,在他吃过的所有凉皮里,没有一个地方的能比得上集上的以一份,更别说还有那个独一无二的油饼,是真的比外面的香太多了,这不仅仅是感情因素的反应,而是踏实的原材料带来的最初的香味,就像是小时候家里做馍馍,大老远就能闻到那小麦面粉香一样。
集上最有趣的地方便是活禽家畜交易市场了,在集市的最后面那段,搁以前有鸡鸣狗跳,有温顺乖巧的牛羊,有鸽子兔子,还有闷闷的黑背白肚的毛驴儿,这应该是集市最早的形态了,以前农闲时交易最主要的劳动力,一头驴,一头牛也是家里最值钱的了。现在主要是以家禽为主,时而还能看到羊,小毛驴大黄牛却是再也看不到了。
时光流转,一直默默地冲刷着这条古老的集市,有些地方已经是物不是人也非,有些地方还能看见斑驳的岁月留下的痕迹,有些地方依然如故永远让人热泪盈眶。
来到集市的尽头,孔承志顺着大路一直往上来到半山腰的田地里,冬日的梯田地里还残留着玉米杆茬,仿佛保卫这片土地的老战士,满身伤痕却依然倔强的挺立着,北风吹过沙沙作响。
在这里俯瞰整条街道,犹如一条苍龙回到了家,很闲适的卧在山脚下,的确是条龙,集市中间靠近河边的地方蟠龙寺昂首挺胸,注视着集市,守着这方水土,保佑着赶集的人。
再看看吧,这市井乡村质朴可爱的集市,聚起来的是烟火,洒下来便是人间。
哎,老板老板,按刚才丫丫说的那个价,给我也来两斤黄土味的人间烟火。
孔承志背上满花布口袋的乡土气息,提起满尿素袋子的人间烟火,往山下走去,明天就年三十了。
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集市上的乡土味也在慢慢淡去,回头想想你是不是有很长时间没有赶过集了?
赶大集这种最朴素的生活方式也许在将来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一代人的美好记忆,但相信它会以某种新的方式继续存在,因为人最初的记忆是不会消失的,会有人一直把他们的故事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