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智君
原创作品,转载需要作者授权
六
同情弱者是人类的一种美德。徐老师给我写信,让我放下包袱,写出好稿。他还让县广播电视事业局的张志刚编辑给我写信,同样给我鼓励。地区报社几位编辑不仅没有怪罪我,还继续向我约稿。
别说这些,那时候就是村里用衣袖抹大鼻涕的小孩冲我一笑,或与我打个招呼,我都会深深的谢谢他,记住他的恩德。
在多位老师的关心、鼓励下,我振作起来,重新踏上奔向理想的道路……
1984年4月15日,全地区要选派一名年轻,并有培养前途的通讯员,去省城哈尔滨市太阳岛参加《中国青年报》在那里举办的新闻写作培训班。
我非常幸运,被地区报社和县委宣传部一致推荐,获得了半个月的学习机会,这与我写的那篇糟糕的稿件不无关系。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我辛辛苦苦写了一大批好稿,别人不太留心,写了一篇糟糕的稿件竟然名声鹊起,全村、全公社、全县乃至全地区的无数双眼睛关注起我,大家还纷纷打听:“这是一个啥样的人?多大岁数?写过多少稿?”
大多数的答案都是从县委宣传部徐老师那里获得的,因为他说话最有权威性。
徐老师说了我很多好话,一再强调,这孩子好稿写得多,仅写这么一个有毛病的。
关注我的人同情我,理解我,甚至成了我的力挺者。
成绩越大,毛病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工作干得多了不可能不出一点毛病。不干工作啥毛病都没有,这成了大多数人的共识。
我没想到的是,一篇糟的糕稿子,先是把我折磨够呛,到后来又把我好顿“炒作”!
美丽的太阳岛上,阳光明媚,松花江水波光粼粼。
15名学员数我年龄最小,还唯一是个农民。当老师们得知我在农村困苦的条件下,借着月亮光写稿,他们非常感动。
时任《中国青年报》驻黑龙江省记者站站长雷收麦耐心教我采访和写作技巧;时任团省委副书记王悦华讲青年人如何在逆境中树立远大理想;时任《哈尔滨日报》副总编辑的贾宏图讲从一名知青成为报人的经历。
通过学习,我不仅吸收了新闻知识,而且还得到一个《中国青年报通讯员证》,这给我以后的采访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我没有辜负老师们对我的厚望,回到家乡写出了很多被老师们称道的优秀新闻稿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文学作品也喜获丰收,其中一篇真的刊登在了《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上了。
1984年11月26日,经县委宣传部徐建修老师和县广播电视事业局沈吉老师的力荐,县人事局和县委组织部考核,县委任副书记“拍板”,我被破格选拔到县广播电视事业局工作,成为一名专业记者,并拥有了干部编制,年仅20岁。
湛蓝的天空任鸟飞,春风得意马蹄疾,望着高耸入云的广播电视发射塔,望着宽敞明亮的县广播电视事业局办公大楼,我感慨万千。
这时,我想到了我家那口掉碴的残锅,想到了蹲在地上捂脸哭的妈妈,想到了发出撕心裂肺叫声的大黄狗……
我泪流满面,跑向城西的汤旺河畔,冲着清澈、波涛滚滚的河水发出誓言——我一定会好好干,不辜负家乡父老的期望!
剧终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