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神户某个飘雪的冬日,渡边博子在前未婚夫藤井树的周年祭日上又一次悲痛到不能自已。正因为无法抑制住对已逝恋人的思念,渡边博子在其中学同学录里发现“藤井树” 在小樽市读书时的地址时,依循着寄发了一封本以为是发往天国的情书。不想不久渡边博子竟然收到署名为“藤井树”的回信,经过进一步了解,她知晓此藤井树是一个同她年纪相仿的女孩,且还是男友藤井树少年时代的同班同学。为了多了解一些昔日恋人在中学时代的情况,渡边博子开始与女性藤井树书信往来。而藤井树在不断的回忆中,渐渐发现少年时代与她同名同姓的那个藤井树曾对自己藏了一腔柔情。
“你好吗?”
“我很好”
经典的一幕反反复复的出现在电影的开头和结尾,可遇与可求之间,仿佛隔着沧海桑田,偏偏又是年少,才会为一束日光、一级台阶的微凉而哽咽。
关于电影:岩井俊二近日上映的中国化电影“你好,之华”激发了我想看看这位大师的巅峰之作《情书》的冲动。现代人好像很怕矫情,这种文艺片怕是没有很大的市场,全世界的趋势都变得年轻化,好莱坞大片必定是首选,对所有热烈的东西趋之若鹜。日本式的优雅和委婉常常给人异常波澜壮阔之美,包括韩国的“假如爱有天意”“雏菊”这些电影,好像特别会捕捉细腻的情感,《情书》更甚,没有炫酷的特效,没有华丽的背景,白描式的手法,带给人最原始的感动。在无人折纸撰文的今天,它汩汩流出的情感给予了时光最好的定义。
关于年少:许久不曾看纯爱电影,柏原崇白色纱幔下绝美的容颜是惊鸿一瞥的少年,洋溢着年少的淡淡忧伤,那是十几岁的年纪才有的岁月,恍恍惚惚,轻轻浅浅。那是怎样的十几岁啊?是会喜欢“兵荒马乱”、“念念不忘”这样的词语,会喜欢“风吹走了如花般破碎的流年,而你的笑容摇摇晃晃,成为我生命中最美的点缀”这样的句子,喜欢郭敬明,看夏至未至,喜欢明晓溪,看泡沫之夏,喜欢雪小漫,看无爱不欢,是看到隔壁班暗恋的男孩会脸红的年纪,是现在想起,就会嘲笑当初自己的年纪。
关于暗恋:我们可能暗恋过隔壁班成绩好的男孩,暗恋过打篮球很帅的同桌。电影中那个倚在窗前看书,当风扬起白色的窗帘,身影若隐若现的少年,干净的像一幅画,叫人不忍打扰。一段暗恋往事,随着渡边博子和藤井树的通信慢慢被揭开,藤井树突然发现,在时间深处,竟然存在如此婉转的心意,不管如何,在她长大之后都会觉得柔软和澄澈。故意拿错试卷让你来换,在每张借书卡冠冕堂皇地写上你的名字,把你的样子画在借书卡的背面,重名的男女同学被起哄,在成年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在十几岁的年纪面红耳赤觉得困扰。
长大以后,我们的择偶标准越来越现实,暗恋也显得越来越矫情,如男藤井树一般对于中学时代暗恋的女孩子一直记得好多年,甚至找女朋友都是与她相似的已经凤毛麟角了吧,不知是好还是不好。我从来不想对年少的事情做一个评判,因为现在想来自己就很不满意原来的自己,以至于并不觉得十分美好。只是觉得这些东西带来的感动,一定只在那个年纪。
关于自我和解:女藤井树的爸爸因肺炎而死,妈妈怪爷爷不顾劝阻的不等救护车来执意背爸爸去医院,后来藤井树也因为重感冒拖而不治导致昏倒,当爷爷得知救护车要一个小时才能到,再次决定背上病人前往医院,在漫天大雪跑了四十多分钟摔几个跟头坚持送到了医院,妈妈该释怀了吧?不再怪爷爷了吧?
渡边博子一直难以忘记未婚夫藤井树,对未婚夫少年时代的追索让她觉得嫉妒,她竟然还会为一个已经去世的人嫉妒。她不相信自己一直坚信的一见钟情只是别人的影子,自己只是一个替身。当她终于弄清楚一切,回到那坐埋葬了爱人的雪山,在痛彻心扉的呼喊之后,她终于放下了。她的问候,是最后的思念。
关于大雪:这部电影是在大雪的场景下拍摄的,几年前一部来自星星的你,我只记得初雪和炸鸡很配了,冬季恋歌,我是很怕冷的,所以不喜欢冬天,但是电影里的镜头总给人暖洋洋的感觉。
关于情书:电影取名《情书》,那么到底是男树给女树的情书,还是博子给男树的情书,甚或是女树给博子的信是给男树的情书?我认为是后者,女树借博子之口,把依然记得清清楚楚的年少时候情感,放置于书信之中。
关于遗憾和失落:“感伤的美”和“缺失的美”大概是导演要营造出来的感觉,影片中每个情节段落与影像构成,始终以欲望对象的缺席为前提。男藤井对女藤井,女藤井对父亲,渡边博子对男藤井,女藤井一家对去世的父亲,无外不是如此。
希望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