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诱字诀------品格源于引导
诱者,以利导之也。通俗地解释,就是用好处引诱对方往你想要的方向走。
诱导这个招数,任何一个父母都会使用,像“小宝宝,乖乖吃饭,吃完带你出去玩”、“这个期末考个第一名,爸爸给你买个大大变形金刚”之类,就是基本的诱导,相信人人都在用,大多数人也就是这么用的。如果事情真这么简单,那就用不着我来费口舌了。
对十岁以下的儿童,教育方式应该以诱导为重,其他“训”“宠”“罚”“杖”都只能作为辅助手段。
不管是聪明还是愚笨的孩子,生下来的时候都一样是一张白纸,最初在上面勾画线条的是父母而不是他自己,这些线条是孩子少儿阶段形成性格、品格、行为方式的种子。经常听见有些父母抱怨‘我怎么生了个这么不听话的孩子’之类的,我就很想对他(她)说,这些可都是你自己塑造出来的,为什么你就不能检讨一下自己呢?
生于富贵之家、书香门第那是孩子命好,但生于平常百姓之家就一定命不好吗?关键是遇到什么样的父母。先天的智商高低,相貌美丑是命中注定的,我们谁也没办法改变,但性格的好坏,品格的高下却主要源于父母的引导和培养,这才是影响孩子未来的关键因素。所以,请当父母的别再说命不好,养了个不听话的忤逆子之类的话,孩子不怨你已经是万幸了!
言归正传,说说不同的诱导方式,会带给孩子什么样的不同影响。
先说个最简单的,引导孩子学走路。我儿子学走路的时候,家里经济条件还很差,学步车是没见过的,糖果之类都不是经常有,是对他最有吸引力的东西之一,所以常见的引导方式就是站在几米外,用糖果引诱他自己走过来。
于是不同的过程和结果就出现了。刚开始孩子必然会摔倒,摔倒之后一般就会哭,这时大多数家长都会把孩子扶起来,然后给糖果进行安慰,等他平息了再来下一次。
我家采用的方式只略有不同,同样扶起来,但不给糖果,而是拉近距离让他再来,直到他不摔倒扑进大人怀里为止,这才有糖吃。再后来拉长距离,孩子仍然会摔倒,这时候就尽量不去扶,而且哭了就没奖,自己站起来的奖励加倍。
别小看这一点点差别,这之间的本质和效果都天差地远!从本质上讲,前者是十分随意的,目的就是单一地引导孩子学走路,而后者是有计划的,提前设计好不同情况的应对措施,而且提前告诉孩子,哭了没糖吃,扶起来的不算等等,当然也会有意外出现,比如我儿子就耍出过意外的一招,摔了也不哭也不要你扶,而是爬过来,看你给不给糖吃?这个小难题留给大家,呵呵。
看似小得不能再小的一件事,目的不同,做法不同,看看最后的效果不同:我家儿子学会走路只用了两三天,学习效率是一般孩子的几倍,而且还有两大隐性的收获,一是从此后很少哭,除非被摔得狠了;二是种下了一个优良的品格因子,自己摔倒自己爬起来。
我家很少给儿子买玩具,刚开始是因为穷,到儿子两岁多的时候,条件开始大幅度改善,但依然买得少,目的很明确,让他明白钱来之不易,养成不乱花钱的习惯。
儿子小时候拥有的玩具主要是两个来源,一是给他的零花钱攒起来,变相地让他挣钱买;而是定个目标,等他完成了才买。这样得来的玩具,儿子无一不是十分珍爱,而且让他自然懂得了付出与收获的关系,并学会去享受这个过程的快乐。
给零花钱也是有规矩的,每月有固定和不固定两部分,记得在初中毕业前,固定部分是每月五元,这个额度别说现在了,连很多当时跟我们环境相似的家长和孩子都无法相信,因为那时候一月五十都算少的;不固定部分就是平常对儿子的行为奖励,比如帮忙做家务等。因为钱来之不易,所以儿子自然养成了节约的习惯,以至于孩子他妈经常开玩笑说我们父子,一个是老抠,一个是小抠。
可能有人看到这里,会笑话我这个当爸爸的实在是穷得不像样,其实我可以自豪地告诉你,在那个自行车年代,我就率先成了有车一族,虽然开的只是现在最不受人待见的奥拓。那时候一般人的工资水平还在几百元的水准,我的月均收入是近万、过万,但那时候我家儿子仍然可以穿着亲戚家孩子淘汰的旧衣服!此非不能也,而是不为也。
属于儿子的钱,是给了他绝对的自主支配权的,但他从不乱花。别以为我儿子没钱,单是每年春节的压岁钱,比一般人一个月的工资多,说出来可能很多人都不信,儿子的压岁钱从三岁起,一直积攒存放到初中毕业,这可是在他可以自主花销的前提下!最后这笔为数不少钱用来......不好意思说,算了!
记得好像是初二的时候,儿子喜欢打乒乓球,很想买一副红双喜的好球拍,到店里一看要两百多,于是舍不得了,缠着我要资助,于是父子两打了一个赌,星期天到体育馆比赛一场,他妈妈做裁判,输了自己掏钱买,赢了我资助一半,结果......自己猜,呵呵!
这样的诱导,几乎完美地得到了我预期的效果,让儿子学会了节制,不止局限于花钱方面,这个品格的养成,形象他会受益终身的。
诱导之道,其实不难,只要目的明确,手段得当,既能立竿见影,又能实现长期的目标,关键就是要有计划性,而不是随心随意而为。
首先,设置的好处,父母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喜欢什么,就弄个什么作为奖励,而是设置这个奖励的时候,就要带有诱导性。特别是现在的孩子,玩具都多得可以开玩具店了,几百元一个的东西,很可能玩几个小时就失去了兴趣,拿这些东西作为好处,你说还能有多大的效果?
所以一般性为宠孩子而买的东西,如衣服、普通玩具之类,条件好的家庭就不要把它作为诱导教育的好处,随意买随意给;而作为好处的东西,就一定要刻意,刻意选择有特殊吸引力的东西,并刻意让孩子去接触,让他爱上并且形成强烈的愿望,这样就成功了一半。
好处不一定就是物质的东西,有些非物质的好处可能更加吸引孩子,比如父母中有某一方平时非常忙,难得有时间陪孩子,那么带孩子去一次游乐园的承诺,比什么好吃好玩的东西更让孩子动心。精神类的奖励,更便于培养孩子的成就感,避免在品格上走进过分物质化的误区。
高明的父母不是从表面上看孩子喜欢什么,而是去发现他们潜意识中渴求的东西。比如,平常管束严格而且听话的孩子,必然在潜意识中渴求无拘无束的狂野,为什么不能找机会放他去野一天?再比如,平时调皮捣蛋,成绩稀乱的孩子,不是挨打就是挨骂,他们心里渴求什么?必然是对他长处的肯定,家长就不能从发现他的长处做起,来点演技?
我给儿子买的第一个玩具是积木,也是先让他看别的孩子玩,有意诱导他喜欢上了才买的,目的是诱导培养他动脑子的习惯,但是出乎意料,这成了对他幼儿教育阶段最大的失败!
大家可以想象,一个一岁多的幼儿,去玩一套需要五岁智商的积木,会是什么结果?一次,两次,三次,失败,失败,再失败,推了,搅了,扔掉了......这个失误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儿子对复杂事物失去了耐心,埋下了急躁、易怒的因子,以致在少年、青年时代成为最大的性格弱点,至今难以纠正!唉,教育无小事,悔不当初啊!
插个话题,借“牛奋有度”朋友的一句话,对孩子的教育,夫妻配合非常重要。
我儿子的教育能取得较好的成效,很大程度上要感谢我妻子的配合。她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是个聪明贤惠的女人,特别是以下几点值得一提。
一、自身角色定位准确。她很理解我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大多数做法都隐含着目的和意义,所以从不自作主张,基本都是在给我打配合,塑造我这个父亲在孩子心目中该有的形象和威信,所以才能让我在孩子面前训、宠、罚、杖招招见效。
二、知轻重,懂克制。刚结婚那几年,她的脾气其实是很不好的,可以因为我出差回来就跑出去跟朋友喝酒,而拿自己的脑袋去撞墙,也能干出当着我领导和客户掀桌子的事来(起因是我的错,忘了接孩子,呵呵),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非常克制,遇到意见不同或不理解的时候,从不当着儿子的面与我争吵,而是背地里沟通。虽然脾气不好,但因为分工是扮演慈母角色,所以从未打过孩子一次,这种克制我知道对她来说难度很大。
三、不迁就,不护短,不当滥好人。这点是不少当妈妈的做不好的,比如在控制孩子的零花钱方面,在孩子犯错接受惩罚的时候,都是严格执行既定的“家法”,即使心里再不忍,也不会像有些父母背后滥发“善心”。
四、不居功.......还有就不说了,不然变成表功大会了,呵呵。
总之,夫妻的配合,一要分工明确,有的父亲性格不适合扮演严父,那妻子就要担起这个责任,不能两个都是软角色,也不能一个拿刀,另一个端血盆;二是注意对双方形象的塑造和维护,切忌在孩子面前说另一方的坏话;三是分清主次,要以见识广,有主见,目光远的一方为主导,另一边敲好边鼓打好配合,切忌不懂装懂,自以为是......
这话说得,很多人可能会不爱听,甚至反感,我只能说,为了你孩子的将来,忍忍吧,不这样做,苦头在后面。
上面讲的是好处设置,其次就要注重孩子得到好处的过程。轻易到手的东西往往不知道珍惜,而且很快就会被遗忘,这是很多人都明白的道理,但到了该运用这个理时往往就抛到九霄云外,这就是所谓的知易行难。
要运用好这个原理,其实就是把握好难度的设置。难度设置过小,起不到该有的作用,比如说‘宝宝,帮妈妈把拖鞋拿过来,妈妈给你十块钱’,这不叫引导,而是在坑孩子,让他(她)觉得钱原来来得这么容易;难度过大,让孩子望而生畏,他心里早早就退缩了,比如说‘儿子,这学期你考个第一名,爸爸带你去香港玩’,你儿子就一个瘟猪子,能不倒数第一就不错了,这不是逼着他暗地里笑话你天真么?
正确的难度设置,应该根据孩子的适应程度循序渐进,就像我前面说的教孩子走路的办法,你要看他实在第几步摔倒的,那么你就要把接到他的位置调整到附近一两步,让他适度的努力就能到达,这样就树立了信心,此后再逐步拉大距离。
换一个说法,就拿孩子的学习来举例,成绩和学习习惯都很差的孩子,最初不要去定分数、名次之类的目标,而是先来一些能改变他习惯的小动作,比如每天描摹十个字,坚持三天就有奖励,三天后加大到十五字,奖励也随之加重,这样一方面让孩子适应和习惯这种方式,另一方面你很快就会发现,随着孩子的字越写越好,开始得到家长、同学、老师的表扬和肯定,他自己就会主动去练,这是成就感带来的动力,比其它奖励更有效!
对我家儿子,我们从来不拿名次或分数的要求给他施加压力。其实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是最优秀的?人都有虚荣心,我本俗人一个,更不例外。记得初中有一个学期,儿子意外地拿了个全年级第一,在全校的家长会上被请到主席台就座,听着下面家长们说‘看看,那个就是XX的家长’,心里那感觉,不说了,回家的路上还在忍不住傻笑,比我在公司年终大会上评为贡献最大还有成就感!
但是,虚荣归虚荣,当儿子后来又回到二三名甚至三名之后,我们从来不拿这个结果责难和要求儿子,一直坚持的标准就是尽力就好,而且这个尽力的标准是不补课不加班,该玩的时候就得玩,功夫全下在方法上。儿子的整个上学历史上,综合成绩就只得过两次全年级第一,刚说到的初中一次,最后高考一次。
不要以为最后的高考第一是偶然的,这个结果几乎是必然的,而且最终的分数低于我的预期,我在儿子高一的时候就一再给他讲过,现在不要在乎第几名,都没有用,真正有用的这样高考那么一次,你按我说的学习方法走,不用加班加点受苦受累,保证最后临门一脚功成名就。
虽然最终结果是比较满意的,但看来老天确实会奖勤罚懒,儿子的高考还是出现了意外,平时最拿手,而且从不得第二的语文,竟然比预期的成绩低了近三十分,出乎意料,又似乎在意料之中,而且我不用问就知道这分是怎么丢的,问题很大程度出在我身上。基础知识的功底非常扎实,几乎不可能丢分,问题就只能出在作文上,而他的文字掌控能力犹在我之上,高二开始文采就能让老师惊叹,部分作文还由校长印发全校老师,这方面更不可能出错。最后就只剩下审题意和立论观点了,前者一考完的时候我就问了他的理解,完全清楚明白,正确得不能再正确,那么致命的就只剩下唯一一个原因,观点!
高考之前我就有所预感,儿子可能会在作文的观点上出问题,因为平时我们父子交流比较多,他那个年龄也基本有了成熟的是非观和判断力,所以我对社会阴暗面,包括对现行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等敏感话题的认识也说得比较多,他接受到的意识反应到作文中,难免就会锋芒毕露......于是在高考前夕,我就作文的问题反复叮咛,咱们先不求高分而求稳,中规中矩就行,通篇不得涉及社会阴暗,牵涉到政治的话题,只能唱赞歌,只能唱赞歌!
千防万防,防不住笔杆子在他手里,天知道这小子到底写了些什么鬼!千算万算,人算不如天算,遗憾不可追也!
一激动又跑偏了,拉回来说正题。
对孩子的诱导,可以大体分为三个部分,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其中前两项是必须的,不同的行为习惯决定孩子未来人生格局的高下,学习习惯和方式则决定他们未来成就的大小;而兴趣爱好是选择性引导,需要因人而异。
出生的好坏,乃是命中注定,我们谁也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孩子的成长环境,至少可以做到局部改善,而决定孩子行为习惯的最大因素,正是成长环境,而对我们暂时无力改变的不利环境因素,就只能使用诱导手段,让不利影响尽量弱化。
孩子最早养成的行为习惯是语言、卫生和礼仪,我们就拿这两项来具体化。出身在中高端家庭的孩子,其父母和家庭成员一般都是素养比较高的人群,孩子能接触到的周围人群也以这类人居多,那么在耳濡目染之下,人家自然就能养成良好的言谈举止,很少有言语粗鄙,礼仪失态的。当然这是指孩子在他们那个圈子而言,至于面对低阶层的人表现出倨傲狂妄等无礼言行,那是另外一个范畴的问题,不在我们讨论之列。
这里需要讨论的是我们这种出身低微的大多数人群,很多孩子成长的环境就是夹杂着污言秽语、粗鄙无状的,幼小的他们不具备判断能力,分不清美丑的时候,父母的引导就至关重要了。
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父母自身能够做到语言文雅,行止有礼当然是最佳的,但我们俗人一般是做不好或者办不到的,那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
一是尽量克制自己,避免或减少在孩子面前说粗话,行无礼之举,实在没克制住说了做了,就必须意识到并进行补救。补救的方法很简单,如果是一家三口都在的场合,就由夫妻另一方当场批评指正,或者用瞧不起的口吻进行耻笑;如果是一方单独跟孩子在一起时,就得毫不留情地进行自我批评。总之,要让孩子明白这些粗陋的言行是不对的,是丑陋的,是要被别人耻笑和看不起的。这样做法时间稍长,孩子对言行美丑的观念就树立起来了,接下来的引导就会轻松许多。
不怕大家笑话,我家最初就是属于这种情况,也是按这个方法做的,不但对孩子的效果非常好,而且意外地把我家那位在这方面的不良习惯也纠正了个七七八八。希望她有一天看到这里不要骂我,呵呵。
我儿子在三岁前所处的环境,可以算是极端恶劣的,那时候的农村还处在愚昧、闭塞、贫穷之下,周围不管大人小孩,大多数都是张口生殖器,闭口带国骂,卫生习惯那就更糟糕,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叫个事,孩子们十有八九的袖口都是油晃晃的,那是擦鼻涕的辉煌战绩,还常见有些孩子张着两只小黑爪和着鼻涕吃得像只花蝴蝶......
我家那时候针对这种情况,采用的是训、诱、罚、杖相结合来对付的,训罚两道后文再说,杖字前文已经讲过,这个章节里就只说诱的法子。对那些不良言行和卫生习惯,不是正面教育要求孩子怎么做,而是等他在旁边玩的时候,与他妈妈,或者是爷爷奶奶等其他成人谈话(摆龙门阵),内容就是对其他孩子的不良言行进行评议、鄙视,表现出极端的厌恶,也对一些做的好的孩子进行表扬,表示强烈的喜欢。
这种做法最好是让孩子不感觉到刻意,能让他觉得是偷听到的最佳,效果立竿见影,他会出现一些举动,例如马上去洗手,或者过来告诉你这几天从没讲过脏话之类的,这时候我们会及时给予口头或实际的奖赏。如是几番之后,就基本不用大人在这方面操心了。
孩子开始接触外界以后,必然受到良莠不齐的因素影响,这个阶段是关键时期,所谓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是很有道理的。这时候父母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两方面的苗头,扬长避短。所谓扬长,就是善于发现良性表现,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也要及时进行褒奖;所谓避短,就是在出现不好的苗头时就要马上扼杀,越往后拖纠正的难度越大,对于比较严重的言行,要不惜动用罚和杖!三至七岁这个阶段把基础打得好,以后对学习态度、方法以及三观的引导就会很轻松,甚至你会惊喜地发现,你的孩子没有叛逆期!
说个失败的事例。在儿子刚上初中的时候,我发现他对文字的把控很有潜力,便想诱导他对文学方面产生兴趣,买了几部金庸的作品放在书架上显眼的地方,勾引他主动去看,当时还想好了怎么控制他痴迷进去的后招。谁知几天过后,人家也就是好奇地问了一问,翻了几翻,没兴趣!
一计不成,再施二计,那些天我在儿子面前大谈金庸作品对我们这一代的影响,当年我们是如何如何的痴迷,电影电视的表达是如何的肤浅,反正就是夸得压过罗贯中,超越曹雪芹......儿子见我说得闹热,终于拿了一本《天龙八部》到他房间里去了。
出了十几天差回来,跟儿子一聊那本书,我绝望了。问他这书不好看吗?答曰好看啊,问他好看咋才看了这一点呢?答曰没时间啊......最后这个诱导计划只好流产了。
我后来许久都想不明白,能把那么多人痴迷得神魂颠倒的东西,到他那儿咋就不好使了呢?多年以后才有所省悟,那时候已经进入《诛仙》的时代,我已经步入中年,老眼光看新问题,这就是代沟啊!再深一层,还是对本质的分析和把握不够,下面就以现在的认识作个简单分析。
人生的本质是活在欲望里,不论智愚贵贱,任何人都逃不脱这个欲字圈,没思想的傻子也活在欲望里,那是生存的欲望,大德高僧也活在欲望里,那是长生成佛的欲望,更贪更大!什么无欲无求,那这人早就坟头草几尺高了,鬼话!
而诱导的本源,就是对欲望的利用。欲仕者诱之以权,求富者诱之以财,贪淫者诱之以色,这些是对成人欲望的把握,运用起来无往而不利,前提就是把对象的欲求点抓准,但往往这些欲望都是隐晦的;孩提时代的欲望相对简单明了,贪玩,爱吃,好奇等等,只要稍作留心,便能有效地发现并加以利用。
好了,“诱字诀”的道理很浅显,也易于理解把握,就谈到这里,做个功法小结,也是十六字:
勤于观察,善于发现,投其所好,控其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