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道理,我竟然花了24年的时间才逐渐明白。
你要去的远方在哪里
从小到大,我就是一个执于定目标、做计划的人。我对自己从来都很严苛。上学的时候,在对抗自己的懒惰失败时,我甚至在内心里埋怨为什么我的父母不像别的家长们一样在学业上对我多加要求。
(每次想到这件事,我就觉得自己很惨,这一二十年来,一边一直在努力,一边又总是对自己要求那么高,总觉得不够、远远不够…)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没有一所母校是我所向往的,因为,我总是在心里定了一个远方,而那个远方我总是没能抵达,所以一次次目标落空,又一次次重新定下新目标。
我的前三分之一(乐观些估计)人生就是这样的循环往复中过来的。我未曾不焦虑,也几乎没有对自己满意过。那种该死的"抵达高处"的欲望总是时刻奴役着我,不能停,不能停,停下你就死定了。
我很平庸,我很抱歉
看《人性的枷锁》有两个点触动我很深,一个是画室的老师对菲利普说,他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要等到已经来不及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是如此平庸。
还有一个地方是,菲利普意识到,人并不会因为自己坚定的信念就一定能获得成功。就像范妮也对自己的才华是自信甚至是自负的(虽然旁观者看来是盲目的)也刻苦努力,但她的偏执却让自己走向了灭亡。
所以。如果你不能较为客观地认识你自己,所谓梦想可能是理想或抱负或野心,它也可能会成为枷锁,束缚你的脚步,捆绑你的心灵。
《伤仲永》的故事告诉我们少时成为世人眼中的天才未必就是件好事,除了长大后可能会拥有泯然众人矣的悲凉之外,反过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本身就是泯然众人的平凡之身,却因为小时候的世界太小了,那一星半点的所谓天赋被夸大其词,"享受了"不甚匹配的关注和"荣耀"。这也导致了对自我的认识有失偏颇,容易在"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件事情上有着过度夸张的偏执。
这是一件很差劲的事情。
如果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在思维和行动上都会有着巨大的局限性。
而我庆幸的是,还好,我还没死,还能跑还能跳,就意识到了这件事。
每个日子都闪闪发光
一直以来,我以为那些无力的时刻,就是要忍耐它,等着这些日子流淌过去,而生活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追寻、迎接和等待那些闪闪发光的日子,它们明亮、雀跃、辉煌。
所以,这么多年来,我几乎都在追寻和等待中度过。我未曾意识到,每个当下的日子才是最值得感动、感激、珍视的时刻。
那些你默默咬牙坚持的日子,你未曾对她说,你辛苦了。你已经做的很好了。不要那么在乎结果。
那些你忍受悲伤痛苦的日子,你未曾对她说,谢谢你,因为你我才有了对抗它们的力量。谢谢你,一直这么坚强。(用脆弱的心去忍受情绪,何曾不坚强。)
我感到难挨的时刻,回首去看那些令人怀念的日子,原来,在对比中,幸福才能更加幸福。而对比之下,我曾经没有的东西,如今我拥有的东西,又是何其珍贵啊。
每个或欢喜或悲伤或幸福或疼痛或感动或愤怒的日子啊,它们都是我真实存在着的印记,它们都是我在认真生活下去的见证。它们闪烁着迷人的光,出席我的人生,竟一步也没有办法缺失。
诗和远方,即在当下
《瓦尔登湖》中,梭罗说,我们每个人都在静静地绝望着。
为了满足欲望,人们拼命赚钱,有了钱以后又有了更大的欲望,需要更大的金钱支撑,只能更拼命赚钱。
于是,人们永远无法停歇。
被世俗名利所困住的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丰富我们的心灵,完善我们的道德,满足我们的精神需要。
被生下来,活下去,然后死去。这是每个人的宿命。这样的宿命已经是一种负担。既然如此,就应当像李银河在《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微尘里》所说的那样,好好地去享用这个从宏观上来说毫无意义的人生。对于个体而言,这就是我们生而为人全部的责任,对自己最尽职尽责的做法。
我有一个梦想,未来拥有一个有游泳池的房子。结果,我住所对面开了一家游泳馆,我每次只要花15块钱就可以进去玩。这和实现那个巨大的梦想从真实体验上并没有很大的区别。在它能不能实现还不知道的情况下,我没有必要非得等到那个遥远的未来才去游泳。本末倒置。
就好像,
亲爱的,你不必等到毫不费力、事事无忧的时候,再去满足你的享乐需求,想要拥抱自然,那就买机票吧。
亲爱的,你不必时时刻刻逼迫自己马不停蹄学习,想要偷懒看看电影,那就打开电脑又何妨。
亲爱的,你不必总是确保每件事情都在掌控之中,你可以软弱可以悲伤可以情绪化可以做不到,你已经努力了,就应该对自己好一些。
每个日子都值得感激,纪念。
每一个按照意志生活的当下就是我的诗和远方。
- end -
文:蛋蛋/图:大自然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