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提到“醒著睡着的人”一词时引发了我的思考。
毕业后进入职场,换了几份工作后终于找到合适的事业,有房有车及美满的家庭,日子过得虽平淡,但也算惬意。但看似什么都不缺的他,内心还是感到惶恐和焦虑。
过了35岁,一个似乎将被定型的年纪,突然意识到自己长久以来仍在原地踏步。看着以往老同学已攒到能提前退休的财富,老板这次晋升的竟是比自己后进的同事,想想自己也没和别人差到哪里,但为何不受好运之神眷顾?
人生就是在一次次的选择后造就了不同的人生。成功的人,总是在好运来时能迅速捉住机会,做出正确的决定,稳稳登上人生胜利组的宝座。
有人说:“人生最大的遗憾不是曾做错什么,而是什么没做。”若现在的生活不是你想要的,请试着问自己,我还能为自己做些什么。若有心想改变,靠努力是不够的,还需加上正确的判断力,可借由后天的学习养成。
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周岭的《认知觉醒》将带来的是如何实践的方式,用认知引导决策,纵然行风口浪尖,也能找到正确的方向。
01.清晰定位,消除模糊
求好上进是人的天性,许多人会因为了都会希望透过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好,于是报名许多课程,参加各式各样的社团,每周阅读一本书,过着积极向上的生活,但也常听到有人感叹着“为何什么都知道,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这可能不是学习的错,而是“认知错误”所造成的结果。
不清楚为何而学,只因可能会有帮助去学;即使学了也用不上,无法与实际的生活有联结;只求学习的速度,而不去在乎质量等,这些都会容易让我们误入“学习的陷阱”中,导致思考越来越模糊,越学越焦虑。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去消除模糊,确认目标。
作者给我们的建议是:
“先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
叶武滨在《追梦成长》中提到,他用7年的时间实现了“环球之旅”的梦想,而这看似困难重重的梦想发源地,竟是孩子的一句话:
“爸爸,你的梦想是什么?”他回答:“环游世界!”孩子接着问“那为什么不去呢?”
孩子的提问让叶武滨开始思考梦想实践的可能性,将困难分解小目标,并逐步去完成,在追梦的过程中同时成就了自我成长。
目标是让人存放热情和精力的地方,但很多人往往误解了目标的定义,将利益当成追寻的目标。将目标放错了位置,则容易让人迷失方向,不易坚持和失去自我。
那该如何确认人生目标呢?可以试着回想,做什么事会让自己触动?做什么能为他人带来贡献?而非这件事对自己最有利。若目标己清晰,就要对它保持“忠诚”。筛选掉与达成目标无关的学习,将精力放在最重要的地方。
倘若能看清自己的目的为何,知道自己未来的定位并专注于此时,焦虑便可消除,并能朝着即定方向前进。
02.如何正确决策,让“元认知”帮助你思考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曾子也曾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由圣贤的话中告诉我们,除了学习之外,也不能忽视“反思”的重要性。反思不仅是对自己的优点缺陷进行思考,也包括观察别人的言行,是否有值得学习及借镜之处,学习前人的智慧和反思自身的经历。
“缺乏反思,就容易跟着感觉走。”
见风转舵,随波逐流,难以抗拒轻松的诱惑,拖延症上身,一头扎进生活的细节中,在无效的努力后不断放低标准。
所以,为保持觉醒,每日的反思,就如同锻炼肌肉让身体强壮的方式强化“元认知”的能力,可帮助做出正确迅速的决策。
例如在作者从2017年起,每日写复盘反思是他所必做的工作之一。这和一般的日志不同,不是写每日所发生的事,而是记录最触动自己的那件事,加以反思,并从中获得启发。
另外,利用冥想也是加强元认知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能让我们专注到自己的内心,暂时隔绝外界的纷乱,沉浸到自己的身体、呼吸里面去,可使感觉变得敏锐,思考更为清晰。
03.能够长期坚持的因素,就是不让自己过于痛苦
尼采曾说过:“那些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
但是也有很多人可能被这些不知所然的“坚毅”摧残地更为脆弱,这是因为对它的认识还不够深。
要知道毅力的背后靠的是“成就感”支撑,而毅力是可靠后天训练的。
例如我们在学习任何事物时,是否有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正是产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
而反馈除了从他人口中获得称赞外,若学习后的产出,可为他人或自己解决问题,或能给人带来价值时,学习就变得不再枯燥,能成为一种成就感,它将形成良性的循环,令人自动自发坚持下去。
然而为何设定了许多目标,为何会最后放弃,很重要的原因是无法与自己达成“匹配”。
例如朋友说她最近在慢跑健身,设定目标每周二次,每次1小时。跑了几次后,虽然觉得很累,但体力有所改善,但原本没在跑步的她,后来有段时间忙碌,再加上下雨,中断后就再提不起兴致运动了。
所以,若要形成一个习惯,光靠毅力是无法持久的,作者建议要维持“在申拉区练习”。
每一次的任务,都尽量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例如朋友可以从跑步20分钟视状况逐渐拉长时间,持续扩大舒适区界限,而非跳脱舒适圈,直接向高难度挑战,才能降低失败的可能性。
唯有走在路上,才能抵达终点,才不会焦虑。
实践是唯一方式,正确的认知可透过不断地练习而完善及强化。
让认知觉醒,重新找回对生活的掌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