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心理学是二十多年前读大学的时候,第一节《普通心理学》的课,老师给我们打开了一扇认识自己和世界的新奇大门。
整个大学期间,虽然学了好些门心理学的课程,但仅限于了解一些基本的理论,拿到足够的学分,很少把它和自己当下的生活联系起来。但那么多年教育理论和心理理论的学习,让我坚定了一个信念,以后自己有了孩子,一定要好陪伴好好教育他,让他健康快乐的长大。
成为母亲之前就开始读育儿书籍,学习各种育儿理论,有了孩子后,更是小心翼翼,照着书上的标准养孩子,时刻关注着自己做的对不对,担心因为自己做的不够好给孩子带来伤害。也不敢放松对她的教育,生怕漏掉她的任何关键发展期。想想那些年照顾孩子,真的是兢兢业业,小心翼翼。
后来再学习心理学,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接触过甚至和我现在做法完全相反的理论,尤其是和养育孩子相关的,我开始焦虑,沮丧,不知所措,内心产生混乱。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孩子,最后导致一看到孩子就紧张,在她面前不能放松,亲子关系可想而知。现在想来当时的状况有点像盲人摸象,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只关注孩子的某个部分,从来没有把她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人。
我太急于想做个好妈妈,学习各种做妈妈的技能,反而忘记了为人母对孩子发自本心的爱,害怕犯错,害怕她受伤害,忘记了挫折体验对孩子的成长也至关重要,人就是要在爱与跌跌撞撞中长大。
虽有短暂的迷茫和停滞,但我一直没有放弃学习。还记得那天当我豁然开朗,放下做完美妈妈的执念后,第一次真的只把她当孩子,当成我的女儿,不再想着管教,想着对错,只出于母亲的本能看着她,心底里生出的无限欢喜和对她的心疼,我永远忘不了那种感觉。在那之前我们的关系陷入了特别糟糕的境地,她每天对我大呼小叫,甚至拍桌子,我常常感觉无力又沮丧。
学习心理学的目的,不是记住多少理论,评判自己对错,也不是怪罪原生家庭给我们带来的伤害,它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接纳自己,看到认识这世界的不同角度。最重要的是,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好好生活,不能本末倒置。
反观自己这两年多来的变化,和孩子的关系轻松了很多,我很享受和女儿在一起的时光,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她,也愿意和我分享她的日常,遇到问题想听我的建议,有时候向我撒娇求抱抱。
面对自己时平静了很多,能感觉到自己内心力量在逐渐强大,生活的更从容,坚持学习,读书,运动,越来越喜欢这样的自己。希望像大树一样,无惧风雨,稳定的向上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