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数学教学,章建跃博士提出了著名的“三个理解”观点,即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当然现在还加上了理解技术。
关于理解学生,我最近发现理解学生的程度,也就是学生的起点非常重要。
比如昨天的试卷中有两处是老师没法想到的,学生会做得这么差。
第一题是填空的13题。大量学生把减-7,直接就做成减去7,而其实应该是减去-7等于加上7。
那么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
表面上看,是学生没有看到“-”号,而实际上则是学生对“-”号的实际意义没有感觉。
其实,初中有理数中出现负数,本质上是为了解决区分相反意义的量而产生的,比如零上5°和零下5°,都是5°,但是用+5°和-5°就很好区分,所以“-”就是表示相反的意思,只是,学生的意识不是很强。
比如这题,文=问气温降低了多少摄氏度?计算结果是-6°,许多同学都回答气温下降了-6摄氏度,其实应该是回答下降了6摄氏度。所以,为了更加直观形象,我常在课堂中与学生开玩笑,我说小明同学,如果我欠你-10元钱,到底是什么意思,他会说,其实是他欠我10元钱。
第二题是思维拓展题的第4题。关于裂项求和。
其实这类题目前面夜自修专门补充讲解训练,也进行了变式。但是在考之后发现,第(1)题没有任何问题,第(2)题,大量同学只是简单裂项,而没有注意到分母两数相乘之间差2,所以,裂项之后还得在小括号前面乘以,从而导致真题答案都是,而不是。说明当时只是听了一知半解,而不知道本质是什么,所以会形似而裂项,而不知要乘以。
那么,还是这道题目的第三题,昨天上午课间操时间给一位同学个别订正讲解,他也知道要乘以,但就是不明白裂项之后的方程怎么列,我以为以他的能力听懂问题不大,尤其是个别讲解,可是他就是不理解,回家后和父母也反馈了,而我获悉后才明白,原来,从第(2)题到第(3)题,不仅仅是要列方程,更关键的是由特殊的数字推广到了一般的字母,也就是用字母表示数之后,抽象难以把握,而该生的爸爸就是把2n-1和2n+1中的n用5来代替就变成第(2)题,这样他就懂了,看来,作为老师,还是高估了他的接受能力。
所以,弄清学生的水平,按照学生能掌握的方法,让学生自然地接受,是应该选择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