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学校开展了同课异构活动,高频率地听课、备课,确实让人感觉很辛苦,现在回过头来再思考这么多课,能否给一堂好课自己定个标准呢?我觉得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就是让听课的人感觉不累。如果听课的人都感觉累了,孩子们能喜欢这样的课吗?如果一节课丝丝入扣、环环相套、行云流水,滴水不漏,听者始终被情感所牵着,那一定是好课。具体到听过的这几节课,我概括了几点能让我听课不累的几种做法。
1.一、课堂要“有人”
有人的第一层含义,当然是有学生。作为一位教师,首先要意识到教育就是要面对人的活动,所以教学中要基于学生实际,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的。要清楚学生的学习困难在哪里?哪些学生有障碍?哪种授课内容或形式是学生最喜欢的?只有做到对主体——学生的熟悉才能对症下药,事半功倍。“有人”的第二层含义,就是有我们自己。所谓有我们自己就是要有我们的个人风格,是我的“课堂”,这里面包含着“我的”教学哲学。每个人包括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教师的个体意识,就会失去教学的创造性。所以课堂上老师要能发挥出自己的教学特色:如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诱导,生活感受等都是个性化教的特色。做到这点,教师一定要根据自己的风格备好课,而不是照抄别人的教案和课件,如果是自己的智慧产物那么这节课不仅会与众不同而且会课堂流畅,环环相扣!所谓“有人”,还包括不在场的人,比如教材的编写者,教学纲要、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制定者,还有最重要的就是“教学情景”。化学以实验为基础,所以实验就是重要的情景资源,学生不仅感兴趣,同时也是启发思维,培养创造力的好途径!每当遇到实验学生格外兴奋,所以教师就要预设好实验中的问题尤其是组织好学生的观看、讨论,与总结!这次同课异构,老师们准备的都有实验环节,而且也是大家重点内容,有的设计成探究实验,有的改成了分组实验,有的进行了类比教学,有的是讨论中实验,还有的是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实验讨论,大家各有特色,这是化学课堂中最出彩的环节。
二、课堂要“有料”
“有料”,换一个角度讲,就是课程资源。一堂好课,教师是会从实际的教学情境出发,开发和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的,这资源既有我们自身的经验积累,更来自与学生的互动。化学新课程理念中特别强调“要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进社会”,真正的体现出化学的实用性。所以课堂上凡是联系实际的教学,学生都很感兴趣,可能他们也在不断进行思维的整合与批判,但这种获得知识的途径最牢固,最有用!
三、课堂要“有趣”
所谓趣味性,就是课堂能让学生产生发现到某种稀罕之物的兴奋,迫不及待地要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与大家分享他的乐趣。人总是喜欢发掘神秘的宝藏,尤其是青少年。有趣的课堂,就是要带领学生走进神秘的境地,寻求知识的宝藏。有趣的课堂会将学生的天赋、洞察力、以及多元的视野聚焦在他们对生命的挑战上,进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可能,也就会寻找到我们从未想过的答案。这几节课中趣味性的体现有:引课的悬念,如用屠狗洞视频故事引出二氧化碳的性质,用学生间的学习竞赛找出灭火的多种方法,实验组装二氧化碳的装置,石蕊制作的花变色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火灾现场逃生方法的讨论等都把课堂推向高潮。
四、课堂要“有变”
“有变”说的是一堂好课的每一个环节往往是“出乎意料”的,是随机的,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动态生成”。一堂好课是一定会根据课堂的实景调整教学预案和教学方法的,这样的课堂才是有张力,有灵气的。教学面对的是人,既然人是活的,我们怎么可以死守预先设定的教学方案呢,又怎么能够按照一个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呢!其实,有变的课堂就是要打破我们对他人的迷信,对标准的迷信。我们的课堂要勇于挑战传统的模式,不能用一个不变的标准来认识自己。因为生命是多元的、变化的,决定了教育必须是多样化的,而不是刻板化、模式化,好的课堂总是会在变化中收获教与学的愉悦。
这次同课异构的教学模式就是体现了教学的多变性,同一节课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殊途同归,让大家看到了各种教学风格和教学效果的优劣!更让我们在比较中深深感受到什么样的课才是学生喜欢的并有利于发展的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