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我有一个朋友,就叫她A吧。她经常给我倾诉她的糗事,称自己为“傻白甜”。说实在的,她离傻白甜还真有挺大距离的,因为她真的不够白,说话更不甜。
算了,这么落井下石真不人道。还是言归正传,说说她的糗事和困惑吧。
比如,她相信了来自qq好友的求救,未经核实就傻咧咧的打过去500元钱。比如,她看一切都岁月静好,天下无贼,自认为自己是聪明能干,和蔼可亲,结果被朋友当成超大情绪垃圾桶和操控的对象。扔垃圾的扔完就开心了,继续阳光灿烂去了。而她,却还在思考如何帮对方解决问题。比如,同事们也总利用她的好心,结果总是让她背负上多余的工作。而她,不知是由于被戴了高帽子,还是因为太想跟众人都和睦,自己很难去说不。
被欺骗,被伤害了多次,达到了“傻”的标准之后,她终于有所醒悟,开始问我,“我这么善良,却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对于这个问题,我思索了良久。傻白甜似的不设防等于善良吗?
答案是,这是无明,而非善良。这样的无明不仅会害了自己,也会害了周围的人而不自知。因为对人性只看到自以为是的一面,以为以自己的牺牲和付出去换取人心,结果是在失去自我的同时,也纵容了他人的懒惰和贪婪。无知是罪,不是善良。同时,这样的无知无明是没有觉察力和洞察力的,除非运气极高,否则一定会在被伤害被欺骗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的。
记载王阳明心学精髓的《传习录》中提到,“夫谓背觉合诈者,是虽不逆人,而或未能无自欺也;虽不亿人,而或未能果自信也。是或常有求先觉之心而未能常自觉也。常有求先觉之心,即已流于逆、亿而足以自蔽其良知矣,此背觉合诈之所以未免也。”
这段话让我明白,一个不了解自己的人是很难通透人性,看到他人的欺诈的,因为他首先欺诈了自己。一个没有自我,不信任自己能力的人是很难得到别人真正的尊重的,因而总是通过牺牲和让步来换取关系中的安全感。
这样无明,无我的傻白甜确实是可怜的,因为没有看到真实的自己,也就看不到他人,看不到真正的世界。经不起检视的善良绝对不是真正的善良。人性是狡猾的,在这样的毫无自我界限的傻白甜面前,人性的恶会自然的伴随。而在一个通透世事的智者面前,获得的将是对智慧的臣服和尊重。
而真正的善良必然与智慧相伴,因为不仅看到岁月静好,还看得到江湖险恶。真正的善良是千帆阅尽,冷暖尽尝之后,依然看到的是沧海霁月,天下无贼。
阳明先生的心学告诉我,要达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就须向内审视自己,不必担忧别人欺骗自己,只要永远不欺骗自己的良知便可;不担心别人对自己的不诚实,只要永远相信自己的良知便可;不去寻求事先觉察别人的欺诈与不诚信,只要永远努力觉察自己的良知便可。
正如阳明先生所说的,不断澄明的良知好比高悬的明镜,万事万物在它面前都无法隐藏其美丑。
因为不欺诈自己的良知,便是真诚,故而无法容忍欺诈,遇到欺骗便能觉察;良知自信明白,故而无法容忍不诚信,遇到不诚信便能觉察。
这样才能做到“至诚如神,可以前知”。
“良知”,我想就是那个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那个佛性的我;是那个失丧生命后而获得的真正的生命;是杀死颠倒妄想的小我的那个大我,是真正的觉知和生命。
是的,当我认为自己绝对正确、善良、高尚、完美时,我困惑迷茫,经历着受伤和绝望,对这个世界充满恐惧。当我看到自己贪婪、自私、无知、骄傲时,我却豁然开朗。因为看到了人心,看到了真相,反而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希望。
是的,你猜对了,文中的A就是我自己,那个曾经无知无明的我;那个被人卖了会帮人家数钱,甚至还要说“谢谢啊”的我;那个常常不安容易焦虑的心智幼稚的我;那个宫斗剧中绝对活不过十分钟的不白也不甜的我。
幸运的是,我已经走在觉知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