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开始读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这让我意识到平时我们在生活中沟通不畅没有做到有效沟通,原因在于我们不会使用非暴力沟通。
我记得有时候和别人谈起叛逆期的孩子时也会说,要学会和孩子做有效沟通,但是具体怎么做自己也没能给出具体方法,自己也只是处在知道的层面,如果沟通一开始双方之间就已经有了障碍,或是孩子已经有了对抗心理,那后面再多的好道理都是白说。
其实说了这么多我还是想表达,我之前不知道什么是非暴力沟通,开启这本书对我还是很有益处的,下面先来看昨天我的收获吧。
书中举到了一个学生中经常会出现的例子,就是学生在面对让自己生气的事时的表现,一个孩子用吐口水,尖叫,用铅笔戳等暴力方式来应对。对于学生来说用暴力方式解决问题的情况比比皆是,我们一般都是以批评教育或惩罚解决。但非暴力沟通者却能清晰地看到问题的症结,不带主观评判地指出:“换一种方式表达”,而受过老师刻意训练的孩子立马意识到这种方式不对,他立刻笔挺地站起来,看着那个让他生气的学生,平静地说:“当你靠我那么近时,我感到生气。可以请你离我的桌子远点吗?”
当面对别人的评判或指责时,我们通常报之以防卫、回避或攻击。而一旦我们将注意力聚焦在彼此的观察、感受和需要,而不是去诊断和评判,我们就能发现内心深处的善意。
非暴力沟通就是指引我们通过将注意力聚焦在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四个要素,来重新构建表达和聆听的方式。
比如一位母亲和青春期孩子进行非暴力沟通,第一步,首先观察实际发生了什么,不带主观评判地指出“菲利克斯,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团脏袜子和电视机旁边的三团脏袜子,”
第二步表达出我们看到这些行为后的感受“我很生气”,第三步,表达出我们的需求和什么相关联,“我希望在我们共处的空间里能多些整洁”,第四步,一个具体的请求,“你愿意把你的袜子放在你的房间或洗衣机里吗”?提出对他人的期许,希望他怎么做来满足我们的需要,让我们的生命更加美好。
当我们将注意力聚焦在以上几个方面,同时也协助对方也这么做,我们便在彼此的沟通中创造了一种流动,如此你来我往,最终双方都能自然而然地展现善意:我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是什么;为了让我的生命更美好,我的请求是什么;你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是什么;为了让你的生命更美好,你的请求是什么?
非暴力沟通培育一种深度倾听的能力,让我们带着尊重和同理心对待他人,帮助我们与他人和自己建立连结,使我们得以流露与生俱来的慈悲之心。
今天我们的分享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