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有效主题班会八讲》,些许感触。
1.模式僵硬,形式华丽
本人也参加过几次班会课的观摩,基本套路是:首先是两个主持人(一般都由学生担任)开场白(华丽的辞藻),接下来几个环节加游戏,譬如观看视频,小品表演,再加小组讨论,最后得出宣誓或下结论:不该怎么做,应该或必须做到什么。
其实如本书《有效主题班会八讲》中所说,这些活动有的是提前做好充分准备,模式僵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事先已整理好的“发言稿”。真正灵魂的东西应该是情感触动,也就是说不要走套路,要走“心”,直击内心,触动情感,实现真正德育效果。
可能会有人说,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并且受教室空间和一堂课的时间限制,只能做到这一步。但书中同样给出案例,某校某班带同学们去红色革命根据地参观作为一次班会活动。同学们带着笔忙着在那记录着什么,一问之下才知道老师布置了写作文任务,同学们脑海里就想着怎样交待作业。其实,抄内容的时间不如留给老师或导游代领观看相关遗迹,娓娓道述那艰难抗争岁月,联系同学们家中长辈故事,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学习的欲望。
每个人的内心都很丰富,哪怕年纪轻的学生也一样。书上把学生的内心比做大洋上漂浮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和隐藏在海下的部分体积比可以达到1:9。也就是说大部分情况下,学生显露出来的个性特点只是极少部分,真正的内心世界还被深深地埋藏着。
这也是有限主题班会最需要做,却又最难做到的部分――触动心灵。
2.道德是感染的,而不是被教会的。
一个有效的主题班会,组织者不能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或以卫道士的姿态去说教。
对于初中生,尤其如此。如果老师说的话能够有换位思考的代入感,老师的行为能以身作则,那么这样一个具有个人魅力的老师开班会会更有效果。说白了,就是开班会的老师本身应该提高自身修养,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和信服。
书未看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