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习惯》是我在“得到”听书收藏的一本书,我理解我们有很多长期养成的习惯都来自于“微习惯”,在我们想调整一些以往的不好习惯时,也是从“微习惯”开始。
本书的作者斯蒂芬·盖斯,原本是一个美国普普通通的宅男。他为了改变自己,研究各种习惯养成策略,并拿自己做实验。后来他发现微习惯策略比他用过的一切习惯策略都有效,于是便有了这本书。
从2012年开始,他每天至少做1个俯卧撑,两年后,他拥有了梦想中的体格,写的文章是过去的4倍,读的书是过去的10倍。从“微习惯”养成的过程中,他养成了好的读书、写作和健身的习惯,最终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
第一部分 什么是微习惯
在培养习惯方面我们通常认为,要养成一个习惯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动力策略;另一个意志力策略。比如,想要拥有好身材,就开始计划每天去健身房进行锻炼,这个就属于打鸡血的状态,用的是动力策略。而意志力策略是要做的事必须咬牙才能完成,通过意志力逼自己完成每天的运动任务。
很多自我成长和励志类的书会写,要给自己设定美好的计划,对未来有美好的想象和畅想,让自己有无穷的动力来坚持行动,这样看起来“动力策略”似乎更有用。
“动力策略”怎么用呢?有些人会告诉你,要把目标公开地宣扬出去,也就是立个Flag,这样等于让大众来监督,完成不了等于打脸。但作者认为,动力策略或许有几次是有效的,但长期来看,动力策略不可靠。因为动力是一种人的感受,而以人的感受为基础的行动,很容易受到因人感受的变化而变得无法预测。动力策略会受到各种各样生活中的因素影响,想要靠它来培养习惯并不靠谱。
动力策略不靠谱还因为它有边际效应递减是什么意思?就比如说你去吃比萨,吃第一块的时候,你感觉真的很好吃,吃第二块的感觉还是好吃,吃到第四五块的时候,可能你就没有感觉了,觉得吃比萨这件事并不会让你特别开心。也就是,在发生重复行为的时候,这个行为每重复发生一次,给我们带来的愉悦感就会降低一些,做事的热情和动力也会降低一点。这个动力系统的边际效应越来越低,也就是坚持的难度是越来越大的。
所以作者就提出了“微习惯”的解决方案。所谓微习惯,就是如果想培养一个新习惯,那么微习惯就是把你这个习惯大幅缩减的版本。比如,把每天做100个俯卧撑缩减成每天做1个,把每天写3000字缩减成每天写30个字,把每天保持记日记缩减成每天记一两件事。像这样把一个习惯大幅缩减成小得不可思议的步骤,就叫做“微习惯”。
作者认为,微习惯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在习惯培养当中意志力不足的问题。
第二部分 为什么微习惯对于培养习惯而言有很大的效果;
为什么微习惯会起作用呢?
先来看看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是什么会阻碍我们。事实上在养成一个新习惯的过程中,往往有两个方面的阻力很大。
第一个阻力是无法开始行动。比如想有更好的运动习惯,可是又习惯了下班回到家就躺在沙发上看电视,这个时候突然让人从躺在舒舒服服的沙发上,变成在跑步机上挥汗如雨一个小时,想想都会头疼。其实阻碍这个行动的真实原因是缺乏勇气,因为这个行动本身就会让人觉得有难度,感到恐惧和害怕。习惯养成的第一步就很难跨越出来,更不要说坚持了。
第二个阻力是开始后无法坚持。比如,好不容易说服自己上了跑步机,说今天一定要跑完一个小时。可刚开始跑了5分钟、10分钟就气喘吁吁,离一个小时还有50分钟就跑不动了,似乎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在喊着“我要休息我要休息”。而下次再去跑的时候,想起上一次只跑了10分钟,坚持一个小时太难了,就更没有动力去跑了。
上面关于健身的问题我都遇到过。曾经因为要减肥去健身房请了私教健身,可是每次去的时候,来回路上就要半个小时,还要带一堆衣服(健身完洗澡),总之特别麻烦。好不容易鼓足勇气开始去健身房了,又被私教虐的心惊肉跳的,每次去的路上都害怕这次会不会又增加强度了。后来的结果是,买个一个月的课,最后满打满算只去了10次不到就打了退堂鼓。
来看看作者的经历。有一天作者在健身房里面实在是不愿意运动,坐在跑步机前心灰意冷,不知所措。突然他想到此前看到的一本书,说如果想解决一个问题,你可以从它的对立面思考,看看有什么样的创意。作者立刻联想到自己锻炼的问题,如果想要坚持30分钟的锻炼,对立面是什么?如果锻炼的强度不是30分钟的挥汗如雨,浑身酸痛,而是做一个简单的俯卧撑,那会怎么样?我只做一个就好了。
你可能会想,做一个俯卧撑有什么用啊?都说有氧运动得30分钟以上才有用,俯卧撑做一个和没做一样。可是当他试图按照最开始的计划做30分钟的时候,他根本就做不到,只能破罐子破摔,只做了一个俯卧撑。结果,当他真的每天只做一个俯卧撑的时候,人生从此走向了光明。
一个俯卧撑实在是太简单了,所以他摆好姿势,做了一个俯卧撑之后想,既然已经做了,那索性我就多做几个吧。多做了几个之后,他又想再做一个引体向上怎么样,这个动作也很简单啊,于是他又做了一个引体向上,做完以后觉得还有点力量可以再做几个,他又完成几个。这个时候,他的肌肉已经活动开了,身体有兴趣再多做几个了。结果,原本只计划做一个俯卧撑,最后实际上陆陆续续坚持下来各种运动做了居然有30分钟。
这件事情给作者的启发和触动非常大,2013年整年,他都继续要求自己每天坚持做一个俯卧撑,当然一般他都会多做几个,有时候可能睡觉的时候突然想起来今天没有做,他就翻过身子趴下,在床上直接完成一个俯卧撑。虽然到最后一秒才完成这个目标,可是对作者而言,这种轻松成功并且能够保持成功的感觉实在是太美妙了。
后来的变化是:一,虽然每天只做几个俯卧撑,但是这种行为真的让他身体更结实了,肌肉也练出来了;第二,当锻炼开始变成惯性的时候,定期锻炼就变得越来越简单,半年之后,他就实现了从家里健身到健身房健身的跨越。后来,他就把这种能力在阅读和写作上进行复制,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今天分享的这本《微习惯》,就是在他给自己制定的每天写50个字的小目标中一步一步完成的。
作者的经历告诉我们,如果每天做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积极行为,累积下来就会产生惊人的威力,而前面提到的阻碍习惯的两大阻力,也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被克服。
在微习惯的方式下,我们每天会因为自己坚持取得了小成就而不断地增加惯性,提升自己的习惯能力。这样就不会因为自己没有完成目标而感到愧疚和挫败,相反会因为微习惯自带的螺旋状激励机制不断地坚持下去,最终能把微小的习惯养成心目中的那个大目标、大习惯。
微习惯就是以小改变来撬动大目标的支点,也就是从一个小的行为最终养成一个大的习惯的关键。
第三部分 怎么样应用微习惯
那么微习惯到底怎么样应用在生活中呢?
第一步,选择一个微习惯,制定每天的计划。比如每天一个俯卧撑,或者每天写50个字。
第二步,挖掘每个微习惯的内在价值。就是希望培养的这个微习惯能带来什么好处,或者说你为什么要坚持这件事。
第三步,把微习惯纳入到日程当中,有一个明确的习惯开始的起点,会更容易坚持下去。
第四步,建立回报机制。微习惯达成以后用奖励来提升自己坚持的动力。
第五步,是记录和追踪完成的情况。每天进行记录完成的情况。
第六步,微量开始,超额完成。就是说一旦开始以后,如果有可能就尽可能超额完成。
第七步,服从计划安排,摆脱高期待值。要把期待值和精力放到坚持目标上,而不是对目标的任务量抱有较高的期待。
第八步,留意习惯养成的标志。在习惯没有最终养成之前,不要急着停止微习惯训练计划。
在应用微习惯的过程中,有三个如下的关键点:
怎么样才算一个微小的习惯呢?作者的经验是,要把习惯缩小,小到不可思议为止,只有小到不可思议,才会让大脑认为它真的毫无威胁。而大多数人在设定目标的时候,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平常能完成的任务当作了培养习惯当中的目标,而没有考虑自身的精力水平和动力其实是剧烈波动的。
因为设定的目标一旦遇到极端情况,无法实现目标的时候,大脑会自动产生抵触情绪,认为习惯无法启动,从而导致习惯难以坚持下去。所以作者说,微习惯没有太小一说,如果你不确定用多小的习惯来培养,那你就选择更小的那个吧。这是微习惯应用的第一个技巧。
要有替代性奖励机制。什么意思呢?因为微习惯会产生的改变可能也很小,无法给出及时性的机制。
所以,作者提出了一个替代性的奖励技巧:当微习惯还不能产生真正的身体回报的时候,就自己给大脑设置一个替代性的回报。
如何判断习惯最终养成了呢?也就是从微习惯到习惯的转变标志是什么?比如,可能身份认同会发生了变化;比如,过去我的表述是要阅读完多少页,现在说的是我经常看书。这就表明,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
本书其实说的是如何从细节入手来应用“微习惯”策略,把暗示降到足够容易,把行动变得足够容易,而让回报能够轻松地实现。这一点在《好好学习》的绿灯法则里也有提及,即当需要去做一件事,但又各种条件不成熟不想做时,就告诉自己,不要等路上都是绿灯才出发,遇到第一个绿灯就启动。而微习惯是这个方法的极致进阶版,把绿灯细化到了微小到不可思议的行动,让这个工具的威力更大了。
我从本周开始跑步,开始定的计划是每天至少跑35分钟,结果一周才跑了四次,感觉已经有点坚持不下去。看来这个目标定的过于高,为了“跑步计划”能持续有结果,看来一天的目标设定为跑“5分钟的微习惯”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