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关于鹅生金蛋的故事。
一个农夫无意间发现一只会生金蛋的鹅,不久便成了富翁。可是财富却使他变得更贪婪更急躁,每天一个金蛋已经无法满足他,于是他异想天开地把鹅宰杀,想将鹅肚子里的金蛋全部取出。谁知道打开一看,鹅肚子里并没有金蛋。鹅死了,再也生不出金蛋。
你多半会嘲笑这个农夫的愚蠢,但是你是否想过,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多时候也许做了和那个农夫类似的事情。
概念:效能的概念
真正的效能包含两个要素:一是“产出”,即金蛋;二是“产能”生产的资产或能力,即“下金蛋的鹅”。
如果重蛋轻鹅,最终会连这个产金蛋的资产也保不住,反之,重鹅轻蛋的人,最后自己都可能会被活活饿死,更不用说鹅了。
所以,效能的关键在于产出与产能的平衡。P代表希望获得的产出,即金蛋。PC代表产能,即生产金蛋的资产或能力。
生活中有非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我们想要获得财富自由,却因为一时的消费冲动而将本来可以产生利息的本金都花光。比如我们买了一台很贵的机器,但是却很少维修保养,也不按说明保存,于是没多久机器就坏掉报废了。比如我们想要让要让我们的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但是我们缺少耐心去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养成这个习惯,也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形成这个习惯,而是用家长的权威威逼或利诱孩子听话,长期看来,你与孩子之间就很难形成真正的信任。
我们既要产出,也需要持续提高产能。那么,是应该以提升效能优先呢,还是持续产出优先呢?
就像磨刀不误砍柴工,那么磨刀磨到什么程度可以去砍柴了呢?砍柴砍到什么时候需要再磨一下刀呢?我们想要学习摄影,需要学习理论知识,学到什么时候应该去实践呢?拍摄到什么水平又再需要补充理论知识呢?
对于职场新人,到底应该花多少时间学习知识,花多少时间去实践呢?就如有的人读了一辈子的书,一直在做输入,但是毫无产出。也有人,一辈子只是低效的产出,而没有想过要接受一些新东西。
我个人对这个概念的体会就非常深刻,原因是在我刚参加工作的这几年,看起来是一直很努力地在学习,订阅很多专栏,买了很多课程,但是由于花了非常多时间在学习理论上,而实践并不多,因此个人感觉没有很大的提升,反而越学习越焦虑。
这个之间的平衡,被柯维称为效能的精髓。《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提到,人应该时不时步入丛林。
从这个答案看出,步入丛林的意义虽然重大,但是也不是鼓励我们都从此住在丛林里。
实践为主,一有机会就思考。这是我现在的方向。
罗辑思维里面讲曾国藩那期节目,我反复看了两遍,就记住了一句话,叫成大事者不纠结。这是我理想的状态,确定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剩下的就是不懈的努力了。不再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本文试图模仿刘润老师《五分钟商学院》的专栏文章结构解读P/PC平衡的原则,最后发现水平局限,无法给出有指导性的建议和结论,在此希望各位有同样思考的同学可以一起讨论,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