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了《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其中卡尔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互联网对人类的影响,即“人类的大脑是高度可塑的”,而这种“可塑”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同时也往往能人适应时代变换而产生的积极效能,而然这似乎在互联网时代并不是什么好事。
在互联网时代中,我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从“深阅读”逐渐走向“浅阅读”。就人类文明而言,文字出现的时间是比较晚的,但是文字的出现却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大脑的思维习惯,让人类从以语言为中心,转移到以文本为中心,使得深度阅读成为人类一种本能,同时为了随时方便快捷地调用书本中的知识,人类的记忆力得到了大幅的提升,使得人脑对博闻强识的依赖迅速增加。然而,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去快速查询我们想要知道的任何知识,不需要进行深度记忆,从而长时间的习惯使得大脑的记忆力逐渐下降,从“数据库”逐渐变为“搜索引擎”,只需要知道所需的内容和如何进行搜索即可。故而,卡尔很忧虑地说:“我们已经抛弃了孤独宁静、一心一意、全神贯注地智力传统,而这种智力规范正是书籍赠予我们的。我们已经把自己的命运交到了杂耍者的手上。我们正在颠覆图书好不容易缔造出来的‘深阅读’,独处阅读的氛围和神经系统。”
电子阅读,在当今似乎成为了一件热门的事,以至于有人呼吁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无纸化阅读。的确,无纸化阅读有着纸质阅读无可比拟的优势:传播范围广,传播时间短,成本低,储存量大等优势。但其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很难进行深阅读。传统阅读使得我们只能将注意力集中于书本之上,提高了我们的注意力集中水平,然而无纸化阅读则不能。无数的超链接隐藏在文字之后,人们只需一点便能跳跃到另一个信息点,使人的注意力不断被分散,而这极大的契合了人类的本性——喜新厌旧。事实上,这并不是第一次。早在报纸面世之时,就有人唱衰书籍,因为它们太过“冗杂”,远不及报纸般方便简短,碎片化阅读。但结果是,书籍依旧在人们学习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报纸被互联网所取代,逐渐消失不见。故而,书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对人类有着独特的魅力,不会在未来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对于计算机智能化,魏泽鲍姆最终相信,人之所以为人多最大的特点恰恰就是人最不可能计算化的部分——我们思想和身体之间的联系,塑造我们记忆和思维的经验,我们具有丰富情感的能力。在我们跟计算机越来越密不可分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多的人生体验通过电脑屏幕上闪烁摇曳、虚无缥缈的符号完成,最大的危险就是我们即将开始丧失我们的人性,丧失人之所以区别与机器的本质属性。魏泽鲍姆写到,避免这种命运的唯一途径就是我们要有足够的自我意识和无畏胆识,拒绝把我们的精神活动和智力追求中最“人性化”的工作,尤其是“需要智慧”的任务委派给计算机